
南方财经记者朱治宣广州报道
当被问及对市场体量的判断时,李敦林展现了宏大的愿景:“我觉得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一波的变革,比以往的电力、铁路、互联网这些都要来得实得多,我们看到的是‘硅基生命’才刚刚开始。”11月27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文化智造路演专场上,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敦林现场透露,公司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已实现近6000万元收入,在手及在谈订单超过1.5亿元,并计划在本轮融资中募集1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与研发投入。
“我们正好走了一条北坡,走的不是运动控制的机器人,更多我们强调的是智能交互和场景应用。”据其介绍,公司已推出三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有通用全尺寸的“夏起”与具备仿生人脸的“夏澜”,以及是1.3米的半尺寸的机器人“行星侠”。它们的核心是自研的“巨号”认知决策平台与可向第三方开放的RaaS(机器人服务)平台。这一差异化策略已成功吸引工商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南方电网以及教育行业的标杆客户买单。
亮眼的商业成绩单也引来了投资人的犀利追问。德同资本高级合伙人陆宏宇首先将问题聚焦于产能这一硬件创业的关键瓶颈——产能与生产情况。
“我们现在没有产能,我们这接近100台左右的产品都是我们在研发中心、在实验室自己手搓的。”李敦林坦言。他表示,研发中心刚刚又租了3000个平方,公司计划投资“小几千万”建设制造基地,这笔资金也将是本轮融资的主要用途之一。
海通创意执行董事夏勤璐的提问则更聚焦于公司的产品策略与执行细节。“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哪一款产品?”她问道。
李敦林表示,“我们会先推小一点的星行侠,场景更多会在教育场景,其次我们会更多推全尺寸的机器人。像银行的场景,我们要跟银行开发部门去共创,还是有很长的路要去走的。”
面对具身智能的变革,在李敦林看来,当前行业仅关注运动能力的“运动员”们,仍处于“硅基生命”的原始时代,未来“硅基生命”将会和人类世界一样能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