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批复显示,同意江门农商行吸收合并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据公告,这已经是江门农商行年内第三次整合旗下“融和系”村镇银行,此前该行已完成河源龙川、潮州饶平两地融和村镇银行“村改支”。此次吸收合并后,该行将首次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
据广东金融监管局披露,2025年以来,广东辖区已有12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吸收合并,数量远超去年。其中,主发起行主导的整合模式成为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路径。此次收购完成后,江门农商行将进一步实现跨区域服务网络布局,但与此同时,其自身面临的业绩下滑、不良率上升压力,也为此次跨区域布局增添了挑战。

首入广州,“收编”村行曾现亏损
此次拟被吸收合并的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于2014年4月开业,是江门农商行发起设立的“融和系”村镇银行成员之一,地处广州黄埔区。
官方资料显示,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专注于区域小微金融服务,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将全部可贷资金投放在黄埔区内,展现“扎根黄埔、服务黄埔”的使命担当。
虽然地处广州黄埔区这一产业密集区域,但从公开业绩看,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一度陷入亏损泥潭。从其公开的最后一期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仅4.45亿元,当年营业收入1083.78万元,净利润亏损813.88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达2870.02万元,后续则再未披露财务报告。
据公告,2025年9月,江门农商行已完成吸收合并饶平融和村镇银行、龙川融和村镇银行,并各自改设为旗下支行。其中,龙川融和村镇银行经营同样曾陷入亏损。2022年财报显示,该村行营业收入1287.92万元,同比下降2.84%,净利润由2021年的盈利转为亏损1753.01万元,后续该行同样再未披露财务报告。
合并三村行,填补多个城市网点空白
江门农商银行于2018年成立,由原江门新会农商行和江门融和农商行以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营业网点集中在江门市区和恩平市。去年以来,江门农商行开始推进旗下“融和系”村镇银行整合,逐步打破“网点集中于江门”的地域限制。
官网信息显示,江门农商行共在广东、河北、山东三地发起设立7家村镇银行,其中省内包括广州黄埔融和村行、龙川融和村镇银行、饶平融和村镇银行、汕头潮阳融和村镇银行4家机构。其中,江门农商行已完成对饶平融和村镇银行、龙川融和村镇银行吸收合并,并改设为旗下支行,实现粤东、粤北区域布局突破;此次吸收合并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后,该行将首次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补充在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网点布局。
9月15日,在江门农商银行饶平支行开业典礼上,江门农商行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廖勇海在致辞中表示,从“村镇银行”到“农商银行”,变的是发展格局,不变的是扎根“三农”、服务实体的血脉传承;该行将进一步强化与饶平地区的协同效应,为饶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力量。同日,在江门农商行龙川支行开业仪式中,江门农商行总行行长助理管总平同样传达出了服务县域经济的决心。
尽管跨区域布局动作频频,但江门农商行自身也面临经营压力。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江门农商行总资产达1566.64亿元,同比增长5.1%;上半年实现营收14.66亿元,净利润7.0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8%、29.8%。
据该行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35%,同比上升0.4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拨备覆盖率同比骤降109.1个百分点至225.27%。不过,较充足的资本实力为江门农商行提供了“底气”。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71%,远高于7.5%的监管底线,不仅为吸收合并后的风险处置预留了空间,也为后续业务扩张提供了资本支撑。
广东村行重整加速,主发起行成主力
据广东金融监管局披露,2025年以来,辖内已批复7家村镇银行解散、6家村镇银行吸收合并,合计数量较2024年(全年6家解散或被收购)大幅增长,改革节奏明显加快。
从整合模式来看,“主发起行主导吸收合并”成为主流。除江门农商行外,广州农商行、顺德农商行等区域头部农商行也积极参与:顺德农商行不仅吸收合并本地两家村镇银行,还正筹划跨发起行收购安徽马鞍山农商行旗下4家“新华系”村镇银行;广州农商行则通过吸收合并深圳坪山珠江村镇银行、鹤山珠江村镇银行等5家旗下“珠江系”村镇银行,未来网点将首次延伸至深圳等地区,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布局。
在2025年上半年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就提及,推进中小机构减量提质,巩固“1+7”适度管理竞争的广东农合机构市场体系,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头部农商行跨区域吸收合并村镇银行,既拓展了其战略腹地、优化了区域布局,也倒逼其提升跨区域管理与风险整合能力。但从上述三家头部农商行财务数据看,短期业绩均遇到不同的压力。在参与村行银行改革化险的同时,如何在整合中守好资产质量底线、避免“大而不强”,仍是摆在各参与方面前的深层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