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烤”问着保险行业。连日来,香港大埔住宅楼火灾不仅引起市民对于城市住宅安全的关注,也引发社会对于家庭抵抗风险能力的重新审视。此前一度被市场忽视的家财险,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你的房子“上保险”了吗?南都湾财社记者从深圳业界了解到,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险市场属于一个小险种,在保费市场份额中占比在1%上下,整体体量偏小。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基础设施老化、社区高密度居住等因素,使城市家庭面对的潜在风险不断叠加。然而,在风险加剧的同时,家庭财产损失往往难以依靠公共救助获得完全覆盖,暴露出明显的保障缺口。
在此背景下,普惠型家财险逐渐成为多地探索家庭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路径。记者梳理看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多层次家财险体系:早在2022年3月,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优化新市民安居金融服务,推广家庭财产保险,增强新市民家庭抵御财产损失风险能力。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在《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及开发家财险产品,同年12月,该局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到,研究房屋保险体系,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
在政策支持下,各地纷纷推出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例如四川省于2022年推出了由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蓉家保”,险种包括家财类、人身类、责任类和服务类;上海市于2023年推出了首支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沪家保”,覆盖家庭财产保障、第三者责任、家庭成员意外伤害及便民生活服务;去年,“北京普惠家财保”“海南惠家保”等产品集中推出。
那么,普惠型家财险有哪些保障清单?南都湾财社记者从深圳保险业获悉,今年7月,深圳市正式推出“深圳惠家保”,该家庭财产保障包括房屋及屋内附属设备、室内装潢和室内财产,保额分别为150万、5万和5万元,第三者责任保障包括火灾爆炸责任和高空坠物责任,保额均为10万元。此外还可以自选管道破裂损失、家庭成员意外伤害等保障。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深圳惠家保”受理报案280起,赔付金额37.73万元。
一些深圳保险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类似于香港火灾这种事故,就在“惠家保”保障理赔范围内。
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家财险保费规模为165.24亿元,同比增长11.46%。赔付支出方面,家财险累计赔款24.89亿元,同比下降6.23%。2024年全年,家财险累计保费收入达到284.99亿元,同比增长15.01%,占到财险行业原保费收入比重约1.7%。
不过,目前普惠型家财险覆盖率仍然较低。截至2024年7月28日,上线一年的“沪家保”共为37.2万多户上海居民提供保障,以户籍人口总户数约为578万户计算,“沪家保”的覆盖率仅为6.4%。
深圳也存在同样现象。按照深圳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深圳惠家保”上线百日以来覆盖了6万户家庭。这份成绩单,尽管验证了普惠保险的生命力,但也暴露短板。据记者观察,对于上海和深圳两座千万级特大城市而言,投保的比例明显偏低。有业内人士表示,普通市民对于家财险缺乏清晰认知,对于家财险的投保意识仍然薄弱。
“公开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中国家财险的投保率一直徘徊在10%以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英君认为,我国家财险保费虽增长较快,但市场份额较低。在他看来,金融科技赋能家财险发展、打造住房保险生态系统,是家庭财产保险的“破题”之路。
飞鸟鱼保险科技总精算师尚磊认为,与健康险相比,传统家财险最明显的特点是低频,一方面用户认知程度低,市场教育也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客均保费低,难以与用户产生连接。尚磊建议,监管部门正在不断推动建立住房保险相关制度,保险公司应尽快抢占先机,成为房屋保险的基础设施和最重要的供给方。
方正证券指出,美国家财险占财险保费高达15%,对比看我国家财险增速迅猛但覆盖度较低。2022年我国家财险在财险保费中占比仅为1.1%,差距较大,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家财险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业内建议,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应创新风险定价模型,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构建更具韧性的家庭财产保险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采写:南都·湾财社研究员袁泽睿记者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