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BHInnovationsLLC、爱尔兰Longitude Licensing Limited of Ireland、爱尔兰138 East LCD Advancements Ltd. of Ireland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指控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及销售的特定液晶器件、组件及其下游产品侵犯其专利权。近日,该申请已正式立案,中国领先的显示企业惠科股份、海信、TCL等与多家国际企业一同列为被告。
起诉方为非专利实施实体知识产权博弈背后的商业竞争
据了解,此次提出指控的三家公司均为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属于“非专利实施实体(NPE,全称Non-Practicing Entity)”。此类公司专门通过购买其拥有或委托的知识产权相关专利,并对大型制造商提起诉讼以获利,自身并不实施专利技术。
同时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文件称,委员会将就此次指控向公众征求意见,内容涵盖若被诉公司供应受阻,指控方及其授权第三方供应商是否具备供应此次禁令申请涉及商品的能力。而作为非专利实施实体,上述三家公司的供应能力显然存在疑问。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此次337调查申请,更多的是美国公司与中国显示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最新体现。
面板作为屏幕背后的核心部件,是终端生态的重要环节。而随着智能化和AI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互控、互学已成为可能,显示技术正融入全球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关键支撑,新型显示材料更是始终占据显示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近年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持续加速,从过去的“缺芯少屏”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聚集地。据机构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2198亿美元,中国产业规模达1080亿美元,占据全球近半份额。截至2025年我国已建成60余条显示面板生产线,面板年产能约2.5亿平方米。
伴随愈发激烈的全球显示产业话语权的争夺,2024年,ITC受理的337调查案件数量达48起,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案件达到了24起。
仅近期,已有韩国三星显示、日本精工爱普生和台湾友达光电等多家公司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几大面板厂商轮番发起337调查以及专利诉讼。“随着中国显示产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对手越来越频繁地运用337调查等法律手段,试图延缓中国企业的前进脚步。”一位熟悉国际贸易法的专家表示。
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坚定维权
回顾历史,2023年底,爱立信公司对联想集团发起337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拉锯后,于2025年5月以双方和解告终。2024年12月8日、2025年1月3日,美国康宁向ITC申请对彩虹股份、惠科股份等多家使用彩虹玻璃基板的企业发起337调查,后又于2025年2月撤回对惠科股份的337调查申请。类似的案例在过去的十年中不胜枚举。“337调查往往是商业谈判的筹码而非最终目的。”一位资深行业观察人士指出。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的手段,中国显示企业正展现出更加成熟和坚定的态度。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显示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协同能力。从LCD到OLED,从传统显示到MiniLED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专利储备日益增强。
以此次被卷入纠纷的惠科股份为例,惠科股份是中国大陆最早建成G8.6高世代产线并投产的企业,亦是全球拥有G8.6高世代产线数量最多的企业。据了解,惠科股份在布局主流a-SiTFT-LCD技术的同时,目前在国内已率先完成G8.6高世代线Oxide背板技术的突破,并正有序推进OLED技术、MiniLED技术以及MicroLED技术等。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惠科股份及其子公司共计建立了7418项专利的技术壁垒,在85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显示面板领域构筑了显著的技术领先优势。
当前,我国大陆面板厂商已掌握了全球约70%的LCD产能,从面板出货结构上看,中国面板厂商在大屏化、中高端化产品方向上不断发力。由我国面板企业主导的Mini-LED等技术,通过高画质及高性价比两大特性,不仅优化了画质,更加速推动了大尺寸产品的普及。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制胜,中国显示产业正坚定地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迈进。
不难看出的是,创新正是我国显示企业应对一切外部风险的根本。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中国显示产业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行稳致远。
而随着调查程序的推进,这场专利博弈的结果值得关注。但可以确定的是,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显示产业,将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在风雨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