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视一家餐厅几秒钟,AI眼镜上就会弹出这家餐厅的用户评价;在户外探险时有蛇逼近,AI眼镜会及时发起提醒;人与人之间能够无视国别、听力、视觉的差异实现顺畅沟通;实习医生能够沿着资深医生的操作留影进行精准操作……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翼AI”)家庭和个人产线负责人朱培栋在大会现场向《证券日报》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AI眼镜的发展愿景。
朝着这样的愿景,AI眼镜产业上下游正奋力前行,一场产品迭代、场景开拓、技术创新的竞速赛日趋白热化。
“有一个概念叫‘镜像世界’。”青岛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神科技”)智能显示&创新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燕向记者表示,“镜像世界”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将现实世界的人、地点和事物精确映射到虚拟空间形成的共享平台,被预测为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后的第三大平台。“镜像世界”实现的那天,AI眼镜也将真正实现普及。
市场空间广阔
作为AI应用的又一重要载体,AI眼镜给消费者带来了“解放双手”的绝佳体验,成为科技巨头、配件厂商、眼镜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根据wellsennXR的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到350万台,同比增长230%,预计2026年将达到千万台。
在本届大会现场,各厂商携AI眼镜产品同台竞技,一派热闹景象。在阿里巴巴展台上,以完整产品形态亮相的夸克AI眼镜引发围观;RokidGlassesAI眼镜则通过科技音乐会的形式向往来观众展示AI眼镜的便利性;中国电信天翼AI眼镜正式发布,这款搭载星辰智能体的AI硬件设备引发广泛关注……
“AI眼镜的操作想要更顺畅,就需要各个AI算法的高效协同。”朱培栋表示,目前已有的大模型并不能很好地适配AI眼镜场景。据悉,为了让AI眼镜能够更顺畅的运作,天翼AI就眼镜场景对语音、语义和多模态算法都进行了深度优化,打造了多个适配AI眼镜场景的垂域智能体。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市场对AI眼镜的关注度非常高,从我们监测到的消费数据看,AI眼镜的成长空间巨大,尤其中低端市场的渗透率加速提升。未来三年,是AI眼镜行业发展的关键期,技术成熟度、用户体验等会更加完善。”
“我们认为AI眼镜的‘iPhone时刻’可能会在2026年出现。”朱培栋认为,目前,“iPhone时刻”的萌芽已经出现,从第一视角拍照、摄影,识别环境、人物信息,到接听电话、发送信息以及智能翻译,多样化的应用正在落地。
还有更多应用即将生成。小米AI眼镜客服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预计今年9月下旬,小米AI眼镜将支持支付宝扫码支付功能。后续,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亦有望为AI眼镜开放翼支付功能,未来将支持接入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功能。中国移动技术专家向《证券日报》表示,公司正加速探索C端AI眼镜应用,未来将在娱乐、生活、商务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移动AI眼镜将在娱乐场景下深度融合AR/MR技术;生活场景中,结合导航与实时翻译,解决出行问路与语言沟通需求;商务场景中,支持远程协作,实时语音转译打破语言障碍。
业界有观点认为,AI眼镜作为AI技术最重要的承载终端,未来有望取代智能手机的位置。
对此,朱培栋表示:“这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步交替的过程。在较长时间内,AI眼镜会通过逐步开发新功能、开拓新场景逐步取代智能手机的地位。”
高燕则认为,从长期视角看,AI眼镜和智能手机将构成协作互补关系:手机继续承担主要运算任务,为眼镜提供算力支持;眼镜则依托手机的处理能力,拓展可视化与交互功能。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首席分析师王兴认为,AI眼镜的技术、应用、产业的演进可能会和智能手机相似,现阶段的AI眼镜类似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在王兴看来,AI眼镜渗透率和普及率提升离不开实用性的突破,轻便化、智能化是关键。
多种技术路径浮现
虽然目前具备拍照、录音、翻译、摄像等初级功能的AI眼镜已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AI眼镜仍处于导入初期。AI眼镜从现实世界走向“镜像世界”仍需时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AI眼镜在持续使用情况下续航时间约为4小时,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当下AI眼镜整机重量约为40克,虽可用钛合金减重,但增加显示模块后仍将加重机身重量,影响佩戴体验。
为了实现更加轻量化以及续航更持久的目标,天翼AI正在与硬件合作伙伴协同开发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我们与合作伙伴一道,寻求提升电池密度或者更好的结构设计来提高AI眼镜的续航时间。”朱培栋表示,未来部分产品也可通过外接电池来提高续航能力。
“续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式。”高燕认为,未来AI眼镜更多会采取双芯片的设计方案,主芯片负责高强度视觉处理任务,如1200万像素摄像头拍摄、实时视频防抖、多模态AI识别等,附属芯片专注于AI音频处理与低功耗优化,通过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延长续航时间。
此外,高频、长时间佩戴带来的用眼疲劳、干眼和近视加深等潜在风险,亦受到相关厂商的关注。高燕对记者透露,雷神科技研发的第一代AI+AR眼镜镜片能够防蓝光,未来更多用眼健康管理功能会被加载进来。
IDC中国分析师叶青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产业呈现多线并行的发展态势,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且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各厂商争相布局新兴细分领域,试图在蓝海市场抢占先发优势。这种竞争也直接导致了产品价格带的两极化分布,且未来分化趋势将更加显著。”
从企业布局动态来看,当前AI眼镜市场已形成明显的技术路线分野。以Rokid为代表的AR技术派坚持“重技术”路线,小米等厂商则选择“轻量化”策略。不同技术攻势下,芯片、显示、续航等核心器件的迭代将为AI眼镜规模化落地奠定基础。
叶青清分析称,重技术的AI眼镜针对更加细分和专业的市场,为未来多模态交互的空间计算宇宙奠定硬件基础,具有长期战略价值。而轻量级AI眼镜则更符合现下主流消费市场需求,为市场主要玩家提供了短期内更有利于商业化的发展路径选项。
“市场双线发展,使得厂商一方面有更加落地的商业模式可以探索,另一方面也为XR的终极形态发展提供了技术突破和变现的时间窗口。”叶青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