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展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透过这场全球人工智能盛会可以看到,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人形机器人、AI终端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今年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吸睛亮点。相比去年的18家,今年有80余家相关企业参展。首发新品纷纷亮相的同时,从玩拳击、打冰壶,到钉钉子、抓豆腐,人形机器人不断加快从生产到生活的应用探索。
大会首日,国家与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针对安防与制造、科教与旅游、工业与城市服务等不同场景,发布了三款“青龙”系列人形机器人。该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刘宇飞说,每一项产品都瞄准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落地。例如青龙Pro机器人全身集合了可见光,红外热成像、气体等多维度传感器,还进行了时空智能定位的升级。这可以让它在室内、室外环境下无缝切换,更好地适应园区、厂区、室外环境作业。
傅利叶公司首款交互陪伴的人形机器人GR-3首次亮相,其创新性地引入柔肤软包覆盖材料这一设计,让机器人触感更有“温度”;擎朗智能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全球首秀,流畅完成爆米花制作、调制个性化冰镇饮料。
不仅硬件产品加速上新,模型、平台等软件也在持续创新。大会期间,智元机器人推出了其首个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让机器人可以在数字时空里“先彩排、再上岗”。
“平台的核心即多视角视频扩散模型GE-Base,利用超过100万条、近3000小时的头部与双臂腕同步视频流,可以捕捉机器人操作任务中的空间布局、动作演化与语义意图。”该公司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告诉记者,未来平台将扩展更多传感器模态,支持全身移动与人机协作,推动智能制造与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大会期间说,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实现“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从舞台“动起来”转向工厂“用起来”,即将从实验室迈入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井喷期。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分级应用,支持先导区、央国企开放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样板间。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消费品等行业应用,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层出不穷。
给出“小辰小辰,拍照”的指令,即可瞬间捕捉眼前的精彩影像——在中国电信展区里,一款全新推出的“天翼AI智能眼镜”吸引观众纷纷试戴、体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基于自研的“星辰大模型”技术能力,AI眼镜正持续拓展人机交互的边界,包括运动探险时第一视角创作,会议上的中英语言即时互译等,丰富智慧生活体验。
“AI眼镜是智能穿戴方向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它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在大会期间透露,阿里巴巴AI眼镜预计年内正式发布,将在AI交互、佩戴、显示与影像、续航等方面实现突破。
不断丰富拓展的智慧应用背后,底层算力也在持续创新。“大算力建设如同构建‘巨型发电厂’,而AI应用落地也需要‘即插即用的插座’。人工智能算力建设,需要针对性适应小而广泛的AI应用企业,满足敏捷的算力需求。”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说,公司在大会上首次发布其全规模AI效能跃升方案,面向跨地域智算网络、智算集群与多形态智能终端等全规模场景,统一适配多元算力,提供从模型调度、性能优化到AI应用部署的全链路支持。
在与会嘉宾看来,加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源源不断地释放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点燃智能经济新引擎。
“个性化智能体、人机协作生产、分布式交易等新业态,正推动形成超大规模协同创新网络,驱动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速度的指数级提升,加速智能经济的蓬勃兴起。”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说,未来智能经济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高阶形态,有预测表明,智能经济有望推动全球GDP年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