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淘宝首届“丑东西”艺术展在杭州天目里开展,淘宝正式将举办五年的“丑东西”大赛由线上搬到了线下。据介绍,本次展会围绕的议题为“美是规训,丑是自由;美是标准答案,丑是千姿多态;美是公约数,但丑是我喜欢”。开展仅一周,日均观展人流量超过3000人。
丑不是美的对立面,而是创造力的动因。8月7日,淘宝“丑东西”项目组也邀约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刘益红、简单心理APP 创始人兼CEO简里里、消费投资人黄海、胖鲸传媒创始人范怿以及淘宝商家蝴蝶公主等嘉宾开启了一场“丑时已到·议丑”圆桌论坛,共同探讨网友们对“丑东西”的欣赏、讨论与思考。

“丑东西”作为IP为淘宝商家赋能
走进现场,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本次淘宝“丑东西”艺术展共包括序厅和三个篇章,序厅主要是帮助观众了解淘宝丑东西的发展历史、灵感来源、办展意义和目的。第一个篇章则是本体论试衣间,其中标本柜区域展出了150多件征集自淘宝买家秀的羊毛毡作品,试衣镜区域则摆放了7套“丑东西”服饰。

第二个篇章名为丑学史图文志,一部分选取了上十幅美学史上不符合主流审美、怪诞的画作,将淘宝“丑东西”以乱入的方式放入当中;另一部分则展出了去年“丑东西”大赛的获奖商品“无边抱枕”,据淘宝方面介绍,流体猫堆通过猫条感的无边抱枕堆积,表达出了“丑”的意象是流动的这一观念。

另外,在这一篇章中还设立了名为“考古台”的区域,选取了淘宝中偏向日用品的商品,尝试模拟千年后丑东西被挖掘出来的环境。最后一个篇章则是丑和国安理会,核心选品以头套类商品为主,不同的“丑和国”议员针对美与丑发表不同观点,形成美丑之间观点喧嚣的画面。

据淘宝“丑东西”项目负责人胡昱介绍,“淘宝丑东西大赛”的灵感最初来自于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里面80%的人都在分享他们在淘宝上发现的丑东西,2020年初,在接到做年度盘点的需求时,她想到了这一小组的内容,于是“丑东西”大赛正式被提上议程。胡昱分享道,“第一年做的时候,我们的期待值非常低,只是租了园区里很小的一个场地,做了条15分钟的大赛视频,以为没人看,结果视频爆了,一周左右播放量就涨到了400万,评论区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
今年是“淘宝丑东西大赛”开办的第六年,六年来,“淘宝丑东西”项目共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发现年轻人喜欢,流量特别大,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挖掘丑东西背后的商业价值,以及开展关于美与丑的讨论,第三个阶段,我们发现了‘丑东西’作为IP的商业价值,它并不是一种授权,而是一种赋能。商家的‘丑东西’会进入IP框架中,继而可以放大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胡昱进一步表示。
“消费审丑”创造差异化需求
谈及“丑东西”走红的原因,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刘益红认为,“不同于经典、崇高、永恒的艺术,以‘丑东西’为代表的艺术更鲜活、跳跃、多样,是一种很有生命力和价值的补充,它们正在驱动更多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年轻人的消费从价格和功能转向追求自由、丰富、奔放,从‘艺术审丑’走向‘消费审丑’。”
她还表示,当前,消费者审美已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部分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商品在性价比上符合自身完美需求,功能性和价格不再是首位,特别的审美需求被提升到消费决策中靠前的位置。在能够彰显自身个性的品类上,大家开始寻找一些独特的展示方式。我们将迎来更加丰富、自由、奔放的消费决策。”

而在消费投资人黄海看来,“丑东西”打动人的点则在于真实。“传统IP比如白雪公主、Hello Kitty给人的感觉是纯洁无瑕且美好,但相比较而言可能让人觉得存在距离感,像Labubu这样的IP走红在于其有点亦正亦邪的感觉,这也是成年人所喜欢的。” 简单心理APP创始人兼CEO简里里也提到,“某种意义上,‘丑东西’变成了年轻人反主流、多元化需求的情感容器与社交符号”,审丑热不仅拓宽了年轻人对美学的理解,增加了其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展现了大家积极向上、开放包容、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黄海还强调,充满个性创造的IP是“个性经济时代”能让商业IP避开同质化竞争的有效路径,甚至有机会创造高溢价。他认为,用户对小众、非标、“不一样”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个性化初创 IP最核心的需求是让更多精准圈层的人群看到和连接,“这是从0到1正向循环的开始,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从‘艺术审丑’到‘消费审丑’转化的路径并不长,‘丑东西’表面上看是流量密码,但它是更真实的、有力量的,本质上是 IP创新带来的长尾效应和商业活力,这恰恰也是有数百万中小商家的淘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