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淘宝宣布出海,并在多国App下载榜斩获第一。近期,又有大量天猫商家收到后台邀请,提示可“一键轻出海”东南亚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这是阿里旗下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首次向天猫商家全面开放东南亚本地化运营能力,目前,蕉下、babycare、飞利浦、乐扣乐扣等多家知名品牌已确认加入。
近一年来,阿里已有多次推进国内外电商一体化的举措。这一次也不例外。通过整合内部资源,阿里将天猫的品牌商家和供应链能力与Lazada的本地化运营能力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盘活内部业务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东南亚市场的激烈竞争。
在电商流量见顶、低价竞争疲软的背景下,Lazada有意跳出传统价格战,转向高价值品牌赛道。对于Lazada和中国品牌来说,新的增长空间正在打开。
当Lazada遇上天猫
Lazada“一键轻出海”上线,正向全体天猫商家开放东南亚市场。
据项目内部人士介绍,这是天猫和Lazada首次进行系统级打通。加入项目协议的商家可以马上拥有一间和天猫一样的LazMall店铺迎接东南亚消费者,商品信息经AI翻译后同步上架。
“只需后台一键打通,就能进入东南亚市场。不需要国际运费,也不需要负担境外售后成本。”一位受邀品牌方人员表示。目前“一键轻出海”入口已在受邀天猫商家后台上线,并逐步向全体天猫商家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通策略中,技术赋能,特别是AI的应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据公开报道,Lazada商家AI工具使用率达67%,远超东南亚平均的37%应用率。此次项目也将由Lazada AI能力串起出海东南亚全流程。
“项目设计的核心就是降低品牌出海的门槛,让大家可以更低成本试水东南亚市场,同时保留逐步向本地化演进的路径。”Lazada内部人士表示。
这种“零门槛、零额外运营费用”的出海模式,被业内视为阿里“国内外电商一体化”的落地。
早在2024年,阿里巴巴集团就宣布整合国内和海外电商业务,成立新的电商事业群,由蒋凡担任CEO,整合了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旨在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电商业务集群。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曾在内部强调,要“通过整合集团内的所有电商资源,激发多年沉淀的能力,服务好国内和全球消费者,同时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同步拓展国内及海外市场”。
东南亚的平台Lazada,正是一个极佳的入口。
2016年,阿里正式收购东南亚电商领头羊Lazada,令其成为阿里伸向海外的触角之一。阿里之所以如此重视Lazada,在于Lazada不仅是阿里海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东南亚电商版图的核心。 Lazada CEO董铮曾公开表示,Lazada 集团的目标是到2030年服务3亿消费者。
而另一头,天猫作为阿里国内品牌数字营销的主阵地,沉淀了超过30万个品牌旗舰店、数亿级SKU以及一整套成熟的品牌成长方法论。
过去,两大平台虽同属阿里系,却因市场、语言、支付、物流等差异,各自为战,品牌方想出海必须重新开店、组团队、做本地化,试错成本极高。
如今,阿里把Lazada在东南亚的“本地化能力”与天猫在中国打磨多年的“品牌长板”拼接,天猫商家无需额外投入,即可把国内成熟的货品结构、价格体系、营销玩法原样输出,而Lazada则瞬间获得更丰富的品牌货盘,特别是补充了高端品牌供给,增强了其市场吸引力。
“这是阿里近年来推动国内生态与海外资源深度联动的重要举措。”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CEO朱秋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协同运作使得阿里的资源更加集中,优势更加明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品牌化带来新机遇
阿里巴巴选择此时大力整合Lazada与天猫,深耕东南亚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比欧美等成熟市场,东南亚坐拥超6亿人口,且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9岁,电商渗透率低。这些特征让东南亚电商市场同时吸引了当地平台和中国出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
根据墨腾创投《2025东南亚电商报告》显示,2024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达1284亿美元,其中Shopee、Lazada与TikTok Shop已在东南亚合计占据超过80%市场份额,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但流量红利正在消退、获客成本逐年攀升。数据分析显示,2025年8月东南亚电商平台总访问量跌至5.955亿,同比下滑9.5%,社交电商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传统平台流量。
另一方面,东南亚市场长期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各大平台通过大幅补贴和促销活动争夺用户,导致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分析人士认为,东南亚仍是全球电商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正在迈向新的平衡,靠大规模烧钱争抢市场的阶段已基本结束。
“我并不认为低价是万能的,这个模式应该是阶段性的。”朱秋城向记者表示,“品牌和品质的差异化体验、优质的产品才是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Lazada有意通过引入天猫优质品牌商家,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转向更高价值的品牌电商市场。
与过往的认知不同的是,东南亚市场并非只有低价商品才有销路。人均收入突破关键阈值,中产阶层规模持续扩容,当地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Lazada披露的最新业务数据显示,其 4~6月本地履约商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90%,6月大促期间跨境中高价值订单(≥15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35%。
“东南亚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一样,注重产品质量、功能创新和情感价值,但同时也对价格敏感。这意味着东南亚并非低价市场,他们愿意为优质、个性化、具有品牌故事的商品支付一定溢价。”百联咨询创始人、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向记者表示。
这一消费特征显著区别于欧美成熟市场对品牌忠诚度的偏好,也不同于单纯追求低价的原始市场,出海的品牌商家或能在此找到发展空间。受益于此,Lazada有机会更好地应对竞争。
“阿里生态内,淘宝、天猫等平台汇聚了大量品牌和优质商家,具备强大的电商运营能力和资源优势,这些商家若进入东南亚市场,起点高、竞争力强。”朱秋城向记者表示,“我认为这能够巩固Lazada在东南亚市场的地位。”
不过,尽管“一键轻出海”大幅降低了出海门槛,但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长期成功仍取决于本地化深度。东南亚不是单一市场,而是多个市场的集合体,宗教文化、消费习惯、政策法规差异巨大,这对品牌商家以及Lazada的本地化团队和运营经验都提出更高要求。
但毫无疑问,东南亚电商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而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潜力市场正在以更低的门槛、更小的风险向他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