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蚂蚁集团正式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全新AI产品——“灵光”App,开创性地在移动端实现“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并且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
这款应用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上线仅一天下载量就突破了20万。
在“灵光”上线的前一天,阿里巴巴也全新上线了千问App的公测版,直接对标ChatGPT。千问提供网页版和PC版,成为普通用户体验阿里巴巴Qwen最新旗舰模型的首要入口。
“灵光”和“千问”是当前AI应用市场“百花齐放”的缩影。自年初DeepSeek爆火“出圈”以来,国内外AI市场都发生了新的重要变革。
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进化,市场上主要玩家的竞逐焦点开始朝应用侧迁移,“超级Agent”逐渐成为各大科技公司的共同愿景。在海外,随着GPT-5等产品不断迭代,OpenAI旗下的ChatGPT正从对话机器人,变成可以接入插件、调用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型产品,其对手谷歌也试图把Genemi和Andirod、搜索打包成一套新的系统级体验。
在国内,各家大厂的AI布局,也跳出了同质化的“卷模型”,而开始回归到各自基因,切入到应用层面。字节跳动的“豆包”秉承“算法基因”,关注内容、娱乐和推荐,俨然成为一个懂你的数字玩伴;腾讯的“混元”则有“连接基因”,嵌入微信生态,打通公众号、小程序和聊天记录的数据;而阿里千问的定位,则立足“会聊天,能办事”,让AI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
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带来了中国AI产业变革的新一轮浪潮。蚂蚁“灵光”的诞生,也是这一波浪潮的产物。
“灵光”继承了蚂蚁一贯的服务型基因,打破了传统的“问与答”模式,而是更进一步,像策展一样设计每次对话:通过结构化思维,让AI回答逻辑清晰、表达简练;通过生成可视化内容,如动态3D模型、可交互地图、音视频等,让内容呈现更生动;最终以优质的信息组织方式,让用户“秒懂”知识。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灵光”推出的“闪应用”功能。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如“做一个每日喝水提醒器”或“设计一个成语接龙小游戏”,系统即可在30秒内自动生成一个可直接运行的轻量级AI应用。这种将大模型能力转化为即用型数字产品的设计思路,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成为“开发者”,极大拓展了AI的使用边界。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灵光”在内的一系列新AI应用的涌现,背后是中国日益完善的AI产业生态。经过这一段时期的投入,一大批国产大模型已经在多语言理解、逻辑推理、代码生成等关键能力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成熟的数字基础设施,为AI应用的快速落地和规模化验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像“灵光闪应用”这样的AI产品的出现,AI将会真正进入“大众化”阶段。当普通人可以让AI直接动手“搓”出一个解决方案,海量的解决方案将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应用生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有分析人士更指出,大模型和C端的结合只是一个开始。AGI(通用人工智能)产品已经从原来的技术驱动,逐渐走向场景驱动,在普通用户场景之外,工业、农业、金融、物流等产业场景还有大量对AI的需求。产业AI应用爆发带来的生产力跃升,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