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6 17:45:51 股吧网页版
阿里财报:投入AI和即时零售,构建长期战略价值
来源:中国经营报

  11月25日,阿里巴巴(NYSE: BABA;HKEX: 9988)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集团收入2477.95亿元,剔除已出售业务影响,收入同比增长15%。

  财报显示,AI+云、大消费两大核心业务强劲增长,其中:核心电商CMR同比增长10%;即时零售业务UE显著改善,11月的UE亏损比七八月份降低一半,笔单价环比8月上涨超过两位数。在显著获得市场份额的前提下,UE优化符合预期,增强了在即时零售长期投入的决心,目标是未来三年带动万亿GMV成交。最大亮点来自AI和云,在强劲的AI需求驱动下,阿里云收入398.2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6亿元增长34%;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大摩发布研报指出:现在的阿里是一个“云增长加速+即时电商亏损收窄”的典型复苏故事,目前的股价尚未完全计入AI驱动的云业务爆发潜力。维持对阿里巴巴的“超配”(Overweight)评级,目标价200美元不变,距离目前价格有27%的上行空间。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是:阿里AI战略正式进入“双轮驱动”时代——AI to B业务持续高速增长,AI to C战略全面启动。

  基于全球领先开源模型Qwen3打造的千问App,公测一周新下载量突破1000万,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我们正在AI to B和AI to C两大方向齐发力,推动AI从千行百业到人人可用。”

  AI to B:全栈能力驱动强劲增长

  阿里在AI to B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收获期。本季度,阿里云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4%,达398.24亿元,增速再创新高。这一增速与头部国际云厂商相比也毫不逊色。更值得关注的是,其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显示出强劲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阿里在全栈AI能力上的持续投入与升级。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从前沿AI基础模型到高性能AI基础设施的全栈升级,涵盖服务器、高性能网络、分布式存储、智算集群、人工智能平台(PAI)及模型训练推理服务。其间,阿里AI模型实现“七连发”,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多个领域。

  其中,旗舰模型Qwen3-Max在多项专项测试中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等国际顶级模型。据Omdia报告,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份额达35.8%,超过第二至第四名总和。

  在企业级市场,阿里云的AI能力正被越来越多全球头部客户认可。NBA、万豪、中国银联、博世等企业近期均与阿里云达成AI合作。在混合云与金融云等细分市场,阿里云增速均超行业平均水平,份额持续提升。

  吴泳铭指出:“全栈AI技术能力已成为阿里云的关键竞争优势。”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本季度单季资本开支达315亿元。坚定地投入为其AI to B战略提供了持续动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栈AI服务商的竞争壁垒。

  谈及云业务未来的增长前景,吴泳铭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表示:“目前看到客户需求依然非常旺盛。阿里云的人工智能(AI)服务器上架节奏,严重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在手的积压订单数量还在持续扩大。基于客户企业的付费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潜力,阿里对AI未来的需求抱有充足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阿里巴巴对外宣布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有望追加,“若仍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投资的可能,” 吴泳铭在分析师电话上表示,“从当前客户需求的旺盛程度来看,大方向上,此前提出的3800亿元可能偏小了。”

  快速引爆C端市场

  如果说AI to B是阿里过去几年坚定投入的结果,AI to C的全面发力,则标志着阿里AI战略进入新阶段。

  11月17日,千问App公测版正式上线。一周之内, 新下载量突破1000万,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等产品,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这一成绩不仅印证了市场对高性能AI助手的强烈需求,也标志着新下载量突破阿里AI to C战略的初步成功。

  阿里发力AI to C,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技术、生态、市场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层面,阿里已建立起全球领先的AI模型体系。Qwen3-Max不仅在性能上媲美顶级闭源模型,更在开源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10月31日,在Hugging Face上基于Qwen家族开发的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18万个,超过第二名的两倍。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已缩至0.3%,接近抹平,其中阿里Qwen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

  生态层面,阿里是中国唯一拥有领先模型+丰富生活和消费场景的公司。电商、地图、本地生活、文娱、健康等业务场景,为千问App提供了独特的落地土壤。据透露,阿里正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让其真正具备“办事”能力。

  市场层面,AI技术正从“辅助专业”走向“服务大众”。吴泳铭指出,大模型的能力已进入“辅助人”的Agentic AI时代,正是打造C端AI入口的绝佳时机。

  经济学家余丰慧认为,阿里巴巴进军AI to C市场具备显著优势。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丰富的业务生态,如电子商务、数字支付、云计算等,为AI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此外,阿里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持续投入,特别是通过阿里云提供的B端服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算法优化和服务经验。这使得“千问”项目不仅能够快速接入现有生态,还能利用这些资源迅速迭代升级,提供差异化服务。

  阿里AI to B与AI to C齐发力的战略布局,不仅是对当前业务增长的驱动,更是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塑造。

  从业务协同看,AI to B与AI to C将形成正向循环。B端业务为C端应用提供技术底座和商业化验证,C端应用则为B端业务提供场景数据和用户洞察。这种“B端养C端,C端反哺B端”的模式,有望构建起独特的AI生态优势。

  从技术演进看,千问App承载着阿里从AGI(通用人工智能)向ASI(超级人工智能)演进的愿景。

  2025年云栖大会的开幕演讲中,吴泳铭将这一演进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超越人”。千问App正是阿里在第二阶段的集中探索。

  从产业竞争看,阿里正以“开源模型+超级AI云+生态应用”的全栈体系,参与全球AI竞争。在模型层,Qwen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模型家族;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运营着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AI云计算网络;在应用层,千问App首次代表中国在C端市场与全球头部产品正面竞争。

  结语

  市场分析指出,阿里AI to B和AI to C齐发力,将激发核心业务产生更大协同效应,成为驱动阿里持续增长、迈向新高度的动能引擎。随着AI技术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阿里有望率先打造出AI时代的大消费平台新形态。

  阿里本季财报,不仅是一份业绩成绩单,更是一份AI战略宣言。在AI to B端,阿里云以34%的增速证明全栈AI的商业价值;在AI to C端,千问App以千万级下载量展现技术落地的爆发力。更值得期待的是,以千问App为纽带,AI和消费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之间有望加速协同,据悉未来阿里电商、地图、本地生活、办公等丰富的业务生态场景,都有望接入陆续接入千问。

  吴泳铭说:“我们正处于投入阶段,构建AI技术和基础设施平台,以及生活服务与电商结合的大消费平台,创造长期战略价值。”

  随着AI to B与AI to C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阿里作为一家既有全栈AI能力,又有丰富消费场景的公司,具备独特优势。这场“AI时代的未来之战”,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