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痛文化”突破次元壁,如何激发二次元经济的强劲撬动效应?
9月9日,刚刚“满月”的内容梦工厂杨浦“V聚场”迎来了一场二次元浓度“爆表”的民主议事,100多名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以及哔哩哔哩、叠纸科技等“二次元文化”领军企业,与市区人大代表、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了一场充满活力的思维碰撞。
多方视角交织碰撞,共同剖析“痛文化”如何从一种小众的自我表达,演进为带动线下消费、重塑商业逻辑的澎湃动能。
什么是痛文化
什么是痛文化?
“痛文化”一词源自日语“痛い”(发音为itai),原意为“疼痛”,在日语语境中被引申用来形容夸张或令人尴尬的事物。当人们看到有人穿着动漫角色的服装、背着夸张的印花包走上街头,便会用“痛”来形容这种张扬的造型,进而将这种风格称为“痛文化”。
“简单来说,‘痛文化’就是将小众的爱好展现在公众视野中。它既是一种寻找‘同好’的方式,也是向外界表达自我个性的过程。”00后王天之是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也是一位B站up主,“‘痛文化’太庞大了,内部有不同的圈层。”他指着身穿的T恤介绍说:“这就是‘痛T’,我还有配套的包和手机壳。”
来自B站公共事务部的一位00后补充道:“‘痛文化’就是把自己喜欢的潮流和元素展现给众人看,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我也是一个追了十几年的老二次元了。”五角场街道一位年轻居委干部也穿着一件“痛T”,“我私下就是这样穿。对我而言,‘痛文化’就是把喜欢的东西以‘痛T’、‘痛包’等形式展现出来。”
二次元文化从充满美好想象的二维世界“破壁出圈”,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消费文化和经济形态新浪潮。“我最初接触‘痛文化’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喜欢。”市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燕红忠说,“以前很多人认为这是非主流、玩物丧志,家长常常限制孩子接触。但深入了解后,我明白这是一种年轻人的爱好,很正常。”
“以前是比较小众的文化,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创智天地市场部经理张鹤说,尽管过去对二次元文化并不了解,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感受到二次元文化带来的消费力,“大学路也是近两年痛起来的一条街,比如恋与深空、全职高手,以及近期即将开展的碧蓝航线有关联动,大学路正化身为一条‘痛街’,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痛文化’活动,成为年轻人表达热爱的新地标,也给大学路商家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流量。”
消费不只是这只“吧唧”
当被问及“年轻人是否愿意被割韭菜”时,现场的二次元爱好者坦然回应:“这不叫韭菜,这叫‘为爱充电’。”他们表示,真正吸引用户的是一个IP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创作心血。“团队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愿意用购买来支持他们继续活下去。”
在王天之看来,二次元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情感文化认同,“当我们购买一个印着动漫人物的铁片徽章的时候,我们消费不只是这只‘吧唧’,更是其代表的作品和角色”。
如何借“痛文化”刺激二次元消费?大家认为,关键点在于“打破次元壁,赋能线下消费”。百联ZX造趣场市场部经理周鑫荣介绍,“我们把三天的BW行业盛会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迁移,将整个七月打造成二次元盛会。引入bilibiliworld展会后,商场的客流量取得了翻倍增长的精彩表现。”
叠纸科技公共事务中心副总监戚航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我们在江湾体育场和合生汇同步打造了‘痛体育场’‘痛楼’主题场景,这些沉浸式体验空间迅速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引发打卡热潮,成功吸引跨区域用户前来消费”。这种创新的营销方式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在今年线上购物大促中,“叠纸心意”IP文创产品取得了天猫平台垂类第一的好成绩。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痛楼’。”五角场合生汇市场负责人吴沛玲说,之前推出的一IP活动,单月销售额达2000万元,其中一款产品刚上架,就有粉丝天天排队,甚至出现刮风下雨仍连夜排队的情况。
“‘痛文化’正在破圈,其最大动力正是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在谈判专家潘黎看来,“痛文化”中有一个关键词叫“溢价”。“传统商业逻辑注重坪效和性价比,而如今年轻人愿意为情感体验付费,且消费热情极高,这倒逼传统商业进行转型和升级。”
燕红忠代表长期关注二次元经济发展,今年市人代会上他还提交了关于加快打造二次元经济业态、提升上海消费能级的建议,在他看来,“二次元产业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撬动作用和杠杆效应。”
如何打破“各领风骚三五年”魔咒
二次元经济热点快速更迭、流量剧烈波动,呈现出“潮汐式”的特点,“如何打破各类IP‘各领风骚三五年’的魔咒?”互联网商业投资人赵雨润的提问,引发二次元们的深思。
“当年我喜欢过的奥特曼,我儿子依然喜欢。”区人大代表、国投聚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经理苏颖认为,IP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其背后的文化,要加强对文化根基的培育,推动孙悟空、葫芦娃、嫦娥等传统IP焕发新生,实现“全民共创、资本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我们要提高对二次元内容创新的风险包容与耐心支持。”
本土漫展品牌CP专业展会策划人表示,应持续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稳定的生产土壤,形成“创作-消费-反馈”正向循环。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为优质内容“投票”,平台和企业则需不断优化业态嫁接,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促成文化价值的持续“溢出”。
政策赋能也很关键。前不久,上海市“沪九条”及杨浦区“YOUNG立方”政策陆续出台。杨浦立足“大厂+大V”的资源优势,从“免、奖、服、投、补、管”全方位赋能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积极推动打造V聚场这类集创作、交流与孵化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为核心人才与创新项目提供坚实支撑。
从“痛车”“痛衣”到“痛楼”“痛街”,二次元文化正在实体商业中不断延伸和赋能。大家认为,真正可持续的消费动力,仍来自于优质的内容和情感连接。唯有积极赋能创作生态,才能夯实文化源头活水,赢得用户持久的“为爱充电”,真正激活产业持续创新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