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4 19:35:40 股吧网页版
日日煮还在收购道路上狂奔
来源:界面新闻

K图 DDC_0

  日日煮(DayDayCook)还在扩大它的品牌版图。

  这家以即食烹饪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近日宣布收购美国方便面品牌Omsom,交易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进行,在未来四年内支付,进一步扩展日日煮的在美国市场的亚洲食品产品线。

  通过收购谋求扩张是日日煮一贯的路线。

  2021年,日日煮曾收购自热及快餐食品“猛味”,和即食类风味鱼糜零食“渔家翁”。2023-2024年,日日煮先后完成的收购有Nona Lim、即烹即食产品礼盒销售公司Yuli、Yais Thai,以及意大利的亚洲即食食品生产商G.L. Industry S.p.A(“GLI”)51%的股份。

  截止最新的Omsom,日日煮已有“日日煮”“Yais Thai”“Nona Lim”“Omsom”“猛味”“渔家翁”等6个品牌纳入麾下。

  综合来看,海外市场已成为日日煮的业务重心。

  上述日日煮收购的品牌中,除了“猛味”与“渔家翁”主要面向中国内地市场外,其余品牌多是美国本土亚洲食品品牌,其中Nona Lim主营是东南亚面食,YaiThai主售泰式美食,两者通过Whole Foods Market、Target、Kroger和Costco等美国主要零售商分销。

  而对GLI股份的收购,据日日煮创始人朱嘉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述,则有助于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与海外市场频繁动作形成对比的,是日日煮内地市场正陷入的沉寂。

  这家公司最早的定位是“教你做饭”,早期是专注于视频食谱教学和食谱交流的网站。2015年,日日煮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17年,日日煮上海K11开出内地首个线下美食体验馆,提供餐饮教学并售卖厨具、餐具和半成品食材包等商品,2019年推出了自有品牌业务。去年第四季度,日日煮成功在纽交所上市。

  但内地市场由于入局竞争者极速增多、自热食品消费热度下滑等原因,让主营业务是预制菜及速食食品的日日煮,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上市之际据日日煮招股书,它在中国内地的三大品牌分别为“日日煮”“渔家翁”和“猛味”。其中“日日煮”作为旗舰品牌,已经开发了超过100种SKU。而渠道方面则已覆盖了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TikTok)、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快手、美团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以及7-11、罗森、家乐福、盒马、Ole、G-Super等线下渠道。

  但至眼下,日日煮在内地的渠道已大幅收缩。其中“日日煮”产品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已未见出售,抖音官方专营店内产品已清空。线下体验店在大众点评上显示,仅剩重庆与成都两家。

  实际上,海外的亚洲预制食品市场被日日煮视作第二曲线。“中华料理、印度菜、泰国菜、韩国菜在美国都受到欢迎,而推出这类亚洲风味预制菜的一个机会点是,家庭厨房想要制作出这些正宗口味,工序十分复杂。”朱嘉盈曾在接受行业自媒体“FBIF食品饮料创新”的采访时这么说。

  具体而言,日日煮的策略是通过中国内地发达的食品供应链,为其收购品牌提供优化与提升,通过国际化品牌能力将产品投放至海外,进行差异化竞争。

  比如Nona Lim就借助国内的供应链,升级出了符合美国食品安全标准,且满足“清洁标签”需求的常温产品,渠道获得拓展。此前该公司因只做冷冻藏品,渠道限制在线下。

  或许就日日煮瞄准的美国亚洲食品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相对蓝海的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Circana数据,2023年4月到今年4月,美国超市“亚洲/传统食品”区的销售额增长了四倍。

  但多品牌布局的日日煮有更为急迫的问题需解决。

  4月30日和5月21日,日日煮接连发布两份公告表示,2023年业绩报告将无法在规定的截至日期前和额外延长的15日内披露,称原因是公司缺乏具备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知识的会计人员,无法按照规范要求编制财务报表。

  也正因如此,日日煮直接触发了美国SEC的监管程序和纽交所的退市流程,即年报逾期的公司需要在6个月内尽快提交,若再次违规,交易所可自行决定授予最多6个月宽限时间或直接让公司进入退市流程。而这距离日日煮上市不过半年时间。

  业绩方面,日日煮仍在亏损,2020-2022年及2023前三季度的亏损额分别为1.14亿、4.59亿、1.22亿及1577万,三年多累计亏损已达7.1亿元。而亏损的收窄则主要来自降本,2023年前三季度,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履约费用较2022年同期收缩6.5%、35.2%、46.5%。

  在收购上频繁花销也令公司钱袋子变紧。截至三季度报告期末,日日煮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足750万元,而该数字在上半年还是2228万,资产负债率破155%。

  品牌矩阵的丰富能否为日日煮带来曙光还有待观望。

  据财报,日日煮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毛利均较同期有所提高,总收入在2023年9月30日前的九个月内,增长了25.5%,达2370万美元;毛利润同期增长48.4%,毛利率从22.3%提高至26.4%,此外已实现EBITDA盈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