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亿航智能新一代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VT35在合肥骆岗公园发布。据亿航智能提供的数据,VT35最大起飞重量为950千克,机长约8米,高约3米,翼展约8米,满载航程超200公里、载客重量约200公斤,飞行时间可达1小时以上。预售价格方面,VT35标准版中国市场售价为650万元。
“VT35最大的亮点是它的复合翼构型和串列翼构型,这两个构型让这架飞机最小、最轻、最便捷,能够让它复用EH216-S的起降场地,包括公园、写字楼顶、停车场等,以此规避传统大机场的场地劣势。”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未来的交通,可以下至车库停车,上到楼顶坐飞机随时出发。”
亿航最新发布的 VT35 相较此前的 EH216 系列,实现了从“城市短途代步”向“城际中远程通勤”的跨越。这意味着它能够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城际航线,也是亿航智能扩张更大市场空间的关键产品。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尽管前景广阔,但低空经济从“概念热”到“实质兴”仍面临一些瓶颈。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项昌乐曾指出,当前在我国低空领域,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存在碎片化现象。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每架无人机从生产到投入商业使用需要经过漫长的“四证”认证流程,分别是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单机适航证及OC运营合格证。目前,中国民航局已受理亿航智能递交的VT35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型号合格证(TC)申请,但目前该机型尚处于适航审定的第一阶段。
“VT35机型200公里的续航能力、起降场复用策略及650万定价很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固态电池的关键搭载,也有着很大的技术突破意义。但适航认证还需要时间、复合翼构型在复杂气象下的性能和运营经济性还有待验证。当然我们都希望亿航能尽快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以此达成更好的合作。”一位参会航司代表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eVTOL赛道加速分化
随着全球低空空域逐步开放,eVTOL赛道正成为资本追逐与技术博弈的新高地。继EH216S在2023年成为全球首款获得适航认证的无人驾驶载人 eVTOL 后,长航程新品 VT35的发布还是帮亿航保持了先发优势。
相较于国内其他厂商普遍仍处于首架机型试飞与认证初期阶段,亿航的EH216S系列已实现从产品定型、法规适配到运营试点的全链条推进,在“无人化自主飞行”路径上领先一程。VT35的研发工作,一定程度上植根于已取证的EH216系列在无人自主飞行、全电驱动和冗余安全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经验。
界面新闻观察到,eVTOL 赛道正加速分化:国际厂商Joby、Archer 等侧重传统飞行器转型与有人驾驶系统集成;国内如峰飞、小鹏汇天,则分别押注复合翼高效巡航与“地空一体”的飞行汽车概念。当前,eVTOL 行业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围绕航程、安全性、空域适配与运营模式的系统性竞争。
对于VT35的目标发售客群,亿航智能高级副总裁冯帅回应界面新闻称,考虑到飞机的运维、及安全检查需求较为复杂,VT35会先行面向商业与政府机构,再逐步向私人客群转化。“放眼长期愿景,则更希望它能普惠全民的交通需求”,冯帅向界面新闻表示。
在融资规模的角逐场上,据亿航披露的公开消息,截止2024年累计融资近1亿美元,包含珠海英搏尔及中东投机机构参与。相较之下,上海沃兰特航空同样凭借VE25长航程机型切入市场,有消息披露近日已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华映资本领投,上汽创投等新投资方参与投资,从成立至今的融资总额已突破10亿人民币。
两者在融资节奏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亿航强调“先认证后扩张”,而沃兰特则以“性能设想、资本先行”策略抢占潜在高端通勤市场。“研发是亿航投入最大的模块、飞行安全是重点。”王钊在透露亿航成本支出比例时表示。在eVTOL赛道,技术落地、适航取证、商业运营,这三者的速度与成果,都对企业在资本市场及产业链整合中的抢位具有关键价值。
今年8月,亿航智能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VT35系列产品总部落户合肥,共同推进低空经济生态建设。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受邀参与VT35发布会并发言表示“合肥全市已聚集低空产业类企业300家、建成起降点180余个,累计完成飞行近7万小时。合肥正朝着建设安全、有序、智慧的低空城市目标稳步前行。”
界面新闻了解到,在合肥骆岗公园,亿航已建立起 UAM 运营中心和枢纽港并投入使用。亿航还与合肥市国资共同组建了合翼航空公司,负责低空出行项目的商业化落地与运营。 2025 年 3 月,其合翼航空与其通航子公司成功获得中国民航局下发的运营合格证(OC),不久之后,市民可以通过“合翼航空”小程序预约体验3-5分钟的低空飞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