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在线教育在2020年迎来发展风口。无论是热门综艺节目,还是人流密集的车站、商圈,抑或是个人的朋友圈,各类广告可谓随处可见。然而,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和唯快不破的打法,是否真的适合教育行业?行业“烧钱大战”背后企业能否持续运营?
广告铺天盖地
“在家要上网课,出门散散心还是摆脱不了,真是哪儿哪儿都有它。”面对地铁站里的巨幅在线教育广告,中学生小洪有些“窒息”。小洪说,本打算趁周末散散心、解解压,结果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广告,瞬间将他拉回“还要好好补习”的现实。
与小洪的感受一致,近年来,在线教育营销推广呈现无孔不入之势。近期,记者在上海市随机走访了一些热门目的地,发现在线教育广告可谓无处不在:陆家嘴乘坐观光旅游巴士,绿色的车身上满是某AI课程广告;人民广场、徐家汇等人流密集车站,另一家教培机构的广告常常布满一整面墙……
除了传统的线下广告,在线教育“烧钱”的主场,还有各大综艺节目和社交平台。
比如,有的机构赞助热门综艺《向往的生活》第四季,上热搜的频率让资深公关人士王晓明大呼想不到。王晓明发现,挂在热搜榜前五的词条乍看是综艺本身,点进去一看,却是在线教育机构的植入。“上微博热搜,以前都是娱乐圈玩这一套,没想到,培训机构也开始了。”王晓明说。
野蛮拓课乱象多
“我感觉这个行业现在就是站在风口上的猪,飞得很高,体格却比较虚。”谈及在线教育的问题,有多年教培从业经验的程琦说,当前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把精力放在营销上,却没有练好内功,很难持续下去。
唯转化率是从。“在线教育行业有个概念叫作转化率,一切晋升、薪资计算都以此为准绳。”任职于郑州一培训机构的郑老师说,近年来,在线教育机构在社交网络推广短期课程,吸引了大量新生源。老师们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以各种方式留住家长和学生,提高转化率。
“唯转化率论的客观后果之一是教师底薪非常低。”郑老师说,目前其团队教师的底薪每月只有3000元,大部分教师也将精力放在提高续报率上了。
机构管理乱象丛生。中消协2020年8月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教育培训服务投诉增多,投诉集中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协议条款不清晰、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付费且退款难等多个方面。
2020年9月,北京市教委通报称,绘本学习平台大塘小鱼以打卡返现金、推广返佣金营销诱导家长购买课程却无法在规定时间返现,此外还未征得同意关停账号,引发大量投诉。不少家长还反映,该平台的宣传语也十分激进,如“让你轻松养出小学霸,还能顺便赚到奖学金,育儿和赚钱从未如此简单”。
激进营销导致大幅亏损。统计显示,跟谁学、网易有道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分别为20.56亿元、11.4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4%、128%。激进的营销策略,导致跟谁学在第三季度出现了9.33亿元的大幅亏损。
与高昂的营销费用相比,这些标榜科技属性、人工智能特色的在线教育机构研发开支表现相对一般。如跟谁学三季度的研发费用是2.2亿元,而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3倍。
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在线教育行业在未来三五年内仍会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专家认为,在线教育脱离不了教育本质,只有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及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在教育长跑中笑到最后。
如何破解在线教育平台乱象
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育培训爆发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信息,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就已达4.23亿,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注册企业70万家。
在给家长、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在线教育平台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日前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就规范校外线上培训进行了回应。
当前在线教育平台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虚假宣传、定价高、退费难、卷钱跑路、盲目扩张等。相对于给广大师生家长提供的方便而言,其存在的问题更令人担忧,尤其是为了获取客源,不把钱用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刀刃上,而是铺天盖地地做广告,营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参加培训的氛围,加重家长的焦虑,危害极大。
这些年来,家长的“教育焦虑”已经无需赘言,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负担,孰料校内减、校外加,以至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其中,课外教育辅导机构推波助澜、人为制造焦虑难辞其咎。
在出台相关办法规范整治在线教育平台的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提到,要不断加大免费优质线上资源供给。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果说规范整治在线教育平台是“堵”,国家提供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才是“疏”。尽管这些在线教育平台往往有社会资本投资,财大气粗,动辄号称有“清北资源”“国家名师”,但与政府行为相比,都不是“对手”。国家教育部门无论在师资资源上还是权威性严谨性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各级教育部门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录制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免费优质课程,有效满足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大有可为。
既然社会、家长有需求,完全抑制这类需求是不现实的;既然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要想完全规范它,也是很难的。推出权威、优质的免费课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有了教育部门免费的名师课程,谁还会再去花钱买真假难辨的“名师课”呢?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