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AI焕新影视行业浪潮的核心位置,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向外界传递出的信号积极却不失理智。
在9月25日举行的2025爱奇艺iJOY秋季悦享会现场,龚宇对AI技术、影视行业,以及二者结合产生的化反给出了诸多判断与思考。
除此之外,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还在会上共同宣布发起“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面向全球创作者征集AI影片故事创意和团队。
在龚宇看来,AI颠覆长视频、短视频的时刻即将来临。但这种颠覆,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取代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借由技术赋能产业链路,让影视行业的人、物、场景都能提质、提效。
龚宇的判断大多带着一种务实的清醒,他在会上坦言,“在科技巨头的AI竞赛中,影视产业本身规模较小,AI初始投入不足,技术并没有针对影视行业做适配、做优化”。或许恰是从这份清醒出发,爱奇艺找到了一条不追求噱头,关注解决自身及行业问题的AI落地路径,让技术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务实工具”。
策略上,避开大而全的研发陷阱,将AI精准适配业务需求及痛点,比如,在广告物料优化中,AI能把广告效果提升30%,相当于帮广告主把成本压缩到原来的七成;又或者,在海报设计环节几秒钟完成横屏剧照到竖屏海报的转换,替美工减负半天的工作量。
在探索AI赋能内容创作方面,王晓晖与鲍德熹发起的“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将从报名者中优中选优,筛选出15个团队携优秀故事创意进入7天创作营集训,并在后续获得平台制作补贴、技术支持和鲍德熹的持续指导。产出的作品预计最早于2026年一季度上线爱奇艺,也将获得宣推扶持和净利润分成。
鲍德熹认为,AIGC正引领视觉革命,愿以自身经验结合新技术,与爱奇艺一同助力创作者投身到全新的创作浪潮中;王晓晖表示,AI技术的进步速度超乎想象,预计AI原生模式很快就会成为专业内容生产的主流。
如果说技术适配是爱奇艺的AI方法论,那人机协同就是顶层设计给业务纠偏的基本原则,龚宇认可技术迭代,形容AI“2022年是初中生,现在已是研究生”,但也指出,“没有大模型能取代人类,AI还不能做到方方面面都最优”。
辩证的认知,让爱奇艺的AI发展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在内容生产端,AI解放的是重复劳动,比如剧本评估、选角辅助,创作者能聚焦“不可复制的创意”,毕竟在龚宇看来,文娱产业一个剧本最好只用一次,复制会降低价值;而在用户体验端,AI是“体验优化者”,爱奇艺App推出了“跳看”功能,靠大模型分析视频节奏与用户习惯,去掉水桥段而不遗漏精彩内容,最终实现了平台观看时长和续看率的同步提升,技术没有吞噬内容的情绪价值——龚宇在现场特别强调了爱奇艺希望带给用户的“情绪价值”。
AI在爱奇艺这里不是一个或几个互相孤立的工具,借由平台与剧集,AI串联起了爱奇艺从内容到体验再到商业的纽带。据QuestMobile统计,截至2025年7月,腾讯视频以3.65亿的月活规模位居榜首,爱奇艺凭借3.58亿的月活紧随其后,差距极小,两位头部玩家较第三名(芒果TV,月活用户2.84亿)已拉开明显差距。
头部玩家的落子,无疑代表着行业的风向标。此前参加一场头部短剧制作团队闭门沟通会时,团队成员曾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就当时他们使用AIGC等技术进行创作的体验来看,很多流程上完全仰赖AI还是不划算(调用工具等开销大)且效果差(AI内容不稳定且不便调整)的方案,但“每半年左右的时间回看,行业对于AI的利用一定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眼下,实践证明能够落地的务实解法,或许比任何泛泛而谈的AI模型,都更值得行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