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日前,《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榜单发布,500强企业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典型代表,是全球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能够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的排名折射出世界和中国大企业的竞争趋势和发展差距,从中可以解读出我国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厘清发展思路,把握基本准则,探索我国大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世界500强中国企业表现的亮点与差距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的总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以及雇佣员工总数等指标位于高位,世界大企业的发展依旧上行。中国上榜企业130家(含台湾地区6家),仅次于美国的138家,总收入为10.7万亿美元,占500家企业总收入的26%。与世界500强中的其他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乏发展亮点。
一是入围企业数量保持稳定。2019-2023年连续5年中国入围企业数量位居第一,其中2022年达到了145家的顶峰;入围数量上,中国与美国形成双头并进局面,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我国大企业在规模上的实力。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130家企业分布在30个行业,其中金属制品(16家)、工业建筑(11家)、汽车及零部件(10家)和银行业(9家)入围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中国车企带动中国汽车以及电动汽车加速走向全球市场。自2010年以来,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变化体现出了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跃迁,从以传统重工业和基础服务业为主的“量的扩张”阶段,逐步迈向技术、资本与效率并重的“质的跃升”阶段。
三是标志性企业逐渐显现。近些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令人瞩目,华为、京东、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逐渐成为中国500强中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在所属领域中有较强竞争力,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如比亚迪于2022年首次上榜(排名436),在今年榜单上的排名已升至第91位,营收达到1080亿美元,进入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十;5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发展规模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一是经济效益的差距。与其他世界500强企业相比,中国500强企业的收益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企业平均利润42亿美元,低于500强企业平均利润(59.5亿美元)以及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97亿美元);中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为4.2%,远低于500强平均销售收益率(6.4%)和美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8.6%);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50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拼多多)。二是创新能力的差距。中国500强企业在创新实力上的表现仍相对逊色,如中国大陆入选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企业/机构的仅6家,而日本有38家,美国有17家;又如中国500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3.3%。此外,在品牌影响力、国际化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统筹好几对关系
我国大企业已初步建立了体量优势,相关产业体系完备,同时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既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抓住重点、解决难点、突破瓶颈,统筹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从实践效果看,目前我国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等方面还有短板,企业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的现象客观存在,政府“管多放少、服务不优”的问题依旧存在。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有所为,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优化市场环境,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政府要有所不为,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该放给市场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二是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从我国大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企业转型能力不强,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行业,生产经营体系有路径依赖,缺乏转型升级动机与能力,同时对转型投入力度不够;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短板,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航空发动机等新兴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高水平仍有差距,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入围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数量不足,竞争力不强。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统筹好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尚有障碍,服务端供给不足,202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约31.5%,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领域高质量供给偏少。实体端需求不充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对高端服务采购不足,2024年约50%制造业企业无服务外购需求。统筹好实体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发展的赋能作用,通过服务业赋能带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制造业各生产环节和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含量,发挥制造业产业协同作用,实现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服务业的更好结合。
四是统筹好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施压,采取了加征关税、技术封锁和禁售等多种方式,中国大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为此,要坚持自立自强下的对外开放,加速关键技术自主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缩小技术差距;进一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坚持开放合作,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形成更加强大的话语权。要坚持扩大开放下的自立自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围绕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我国大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探索切实有效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践路径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要坚定走“从大到强”的道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部署,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高我国500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政策供给精准性。一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对表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成熟度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二是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政府出台政策的精准性,全力打造既能“阳光普照”又能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政策“服务包”和“工具箱”。三是提升市场主体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在相关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满意度为中心,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主要企业的沟通协商,虚心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实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共商与协同。
第二,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引导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抓手,推动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向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布局。二是支持和鼓励大企业着力强化开放协同创新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引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融通创新,全面提升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掌控力;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三是着力提升大企业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通过对内调整、对外整合,有效提高配置和使用全球资源的能力。
第三,进一步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在高水平开放中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一是支持大企业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深度对接基础研究和科技项目,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巩固扩大细分领域领先优势。二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训培养。三是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全面增强产品服务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打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四是增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通过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