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债务压顶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一边是业绩亮眼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富士胶片”),这两个胶卷行业的巨头曾在20世纪末以胶片业务“称霸”全球,如今却面临截然相反的发展前景。
柯达和富士公布一季报:“冰火两重天”
8月11日,柯达发布的财报显示,多项财务指标恶化,二季度实现营收2.63亿美元,同比下降1%;毛利润5100万美元,下降12%;净亏损26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公司净收入2600万美元,由盈转亏。财报称,12个月内5亿美元的债务即将到期,公司缺乏确定的融资渠道或可用资金来偿还,这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
面对网络上关于柯达“面临倒闭”的传闻,“柯达中国”微信公众号8月19日发布了《关于误导性媒体报道的声明》,其中提到,一些媒体关于柯达即将停止运营、终止业务或申请破产的报道是不准确的。公司没有停止运营、终止业务或申请破产保护的计划;相反,柯达有信心在债务及优先股到期时或之前完成偿还、展期或再融资。
尽管如此,柯达面临的危机并没有消除。而另一胶卷巨头富士胶片却提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8月11日,富士胶片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一季度富士胶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1%,达7495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1.1%,达到753亿日元。富士方面表示,该季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路径失误与转型未果将柯达拖垮
公开资料显示,柯达成立于1892年,其历史可追溯至1879年,当时创始人乔治·伊士曼获得了第一项涂片机专利。1888年,伊士曼以25美元的价格推出了第一台柯达相机。
凭借相机与胶卷业务,柯达在20世纪长盛不衰,这样的强势地位却被柯达自己发明的技术颠覆。1975年,柯达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柯达未能把握数字化浪潮机遇,公司管理层因其在胶卷领域的统治地位和丰厚的利润迟迟不愿转型,错失市场先机。
自2011年起,柯达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今年8月12日,其股价更是暴跌19.91%,市值被压至不足6亿美元。
此次债务危机,其实是柯达长期转型未果的延续。转型过程中,其业务战略始终摇摆不定。2020年起,财报将主营业务调整为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先进材料和化学品、品牌及其他五部分,曾经的核心业务“胶片”被归入先进材料和化学品板块,盈利甚微。
转型成功与胶片“意外返场”带动富士胶片业绩攀升
1934年,富士胶片以生产摄影胶片起家,21世纪初同样面临生存危机,此后其尝试转型,在医疗、材料等多个领域发力,如今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影像、信息、文件处理类产品及服务的大型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撕拉片的爆火使过气的胶片“意外返场”,富士胶片赚到这波新消费的“红利”。得益于众多明星的“同款效应”和撕拉片表现出的独特“氛围感”,撕拉片在2025上半年迅速走红,单张拍摄价格一度高达300多元,拍摄所需的撕拉片相纸价格也水涨船高。
作为撕拉片主要生产厂家的宝丽来和富士,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宣布停产,导致撕拉片“拍一张少一张”,显得格外珍贵,由此爆火。富士胶片本次发布的财报中,影像事业领域表现亮眼,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2%,达1453亿日元,营业利润更是同比大幅提升28.4%,达418亿日元,一次成像系统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