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范文清
日前,理想汽车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测试视频在各大平台引发热议,业内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汽车安全碰撞测试的“标准红线”究竟在哪?
众所周知,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是检测汽车安全性能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碰撞试验可以评估汽车车身结构安全、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能力等,一般包含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多个项目。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重要参考,并推动汽车制造企业持续改进车辆的安全设计。
中国的汽车碰撞测试体系以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和C-IASI(中保研)为核心,均有明确的强制性标准。根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车辆上市前需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测试项目、速度、壁障类型等均有严格规定。
而此次理想汽车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测试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该测试为“整个交通事故场景模拟的测试情况”,这意味着测试并不是业界熟知的C-NCAP等标准,而是“自定义场景”,这种个案测试一般都难以找到一致的参考基准。
当车企付费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碰撞测试时,测试流程、参数设定、车辆准备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很难统一,结果也容易引发争议。比如,此次碰撞时,卡车当时是否空载,这对其重量和重心分布有关键影响;驾驶室锁止结构正不正常;卡车碰撞时有没有在制动;地面摩擦系数有没有调整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测试结果。但直到现在,这些关键信息并未完全披露,公众也无法判断这次的碰撞测试是否严谨。
对比欧美NCAP(新车碰撞测试)等机构公开测试流程、车辆采购来源的做法,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亟待建立标准化的披露机制。若不能解决“既当裁判员又当服务员”的角色冲突,那么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将持续遭受质疑。
而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类似测试已屡见不鲜。从电池针刺试验到整车高空坠落,从某平台智驾测试到某车“三连击”连环碰撞挑战……国内汽车行业的测试越来越多,争议也越来越大。这背后折射出车企的营销焦虑,也让测试开始被“流量”裹挟。
事实上,近年来以理想、问界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在产品力与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无论是在智能化、动力系统、底盘安全、整车制造等关键环节,越来越多自主品牌的新车不断刷新各类权威碰撞测试纪录,获得了C-NCAP、中保研等检测机构的高分评价。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也让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安全和品质有了更多信心。车企进行测试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向用户展示产品的安全性,但因为测试标准的不统一,就很可能被各种力量左右,进而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笔者认为,汽车安全测试市场急需划定“红线”,进一步加强规范。第三方测试机构作为独立的专业检测方,要强化自身的中立性和透明度,对非强制性测试设置严格的披露规范。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汽车测试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企业自主测试的传播“红线”,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汽车安全关乎汽车品质,更关乎司乘人员生命。所以,无论是汽车安全碰撞测试,还是产品宣传,都应回归本质,给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美好的出行体验。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精进,汽车行业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