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拐点。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北京卓思天成数据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3800万辆,在汽车总保有量中占比超过10%,市场渗透率预计突破60%。在整体销量结构中,纯电车型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预计达到约6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车市特点不仅体现在宏观销售数据的量变,更深刻反映在用户购车决策逻辑的质变上。“报告”显示,在用户购车动机中,续航里程和补贴政策等因素占比显著下降,而驾驶感受、舒适性及智能化配置已跃升为核心驱动力。具体来看,上述三项因素在购买动因中分别占据18%、10%和9%的权重。
与此同时,“性价比不错”“配置高”“加速动力强劲”等关键词成为消费者在购车决策中最常提及的关注点。这一结构性变化充分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早期的“政策依赖”与“技术试水”,正式步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综合产品力为竞争基础的价值驱动新阶段。
用户决策从“尝鲜体验”转向“理性对比”
汽车市场结构性变化,首先源于用户购车决策逻辑的系统性重构。这一重构贯穿于动机、过程与偏好三个层面,共同指向一个更加理性、成熟的市场。
在购买动机上,驱动力核心已从“政策”移向“产品”。“报告”显示,用户购车更多是因为产品的驾驶感受、舒适性和智能化等内在价值,同时性价比高、使用成本低等经济性因素也会对用户购车造成较大影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续航里程和优惠补贴政策作为用户购买原因的占比明显下降。可以发现,用户购车理由已从外在激励,转向了对产品综合价值的深度认可。
在用户购车决策过程中,行为模式呈现出从“尝鲜体验”向“理性对比”的显著转变。其中,用户购车时平均关注因素数量明显增加,从去年的4.2个上升至5.9个,关注焦点高度集中在整车安全性与智能化配置方面。与此同时,用户购车前的平均对比车型数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且对比范围从过去以燃油车为主,全面转向与同级纯电车型进行细致比较。
这一趋势在具体车型的竞争格局变化中体现得尤为清晰。以理想L6的竞品对比为例:2024年,理想L6核心竞品主要为问界M7、理想L7、丰田汉兰达和宝马X1等涵盖燃油与混动的车型;到了2025年,用户将理想L6与问界M7、问界M5、理想L7、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岚图FREE等一系列纯电与智能车型进行集中对比,反映出用户购车决策场景全面迈入“电动化跨品牌对标”的新阶段。
在需求层面,用户购车的关注焦点正经历一场从“基础焦虑”到“品质追求”的显著升维。随着大容量动力电池的广泛普及,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已得到实质性缓解。“报告”显示,新能源纯电车型的平均续航里程已从2022年的450公里提升至2025年的530公里。
在此背景下,用户购车的注意力自然转向更高层次的体验维度。“报告”指出,2025年,用户购车开始更多地关注车辆续航之外的舒适性与智能化配置,对车辆整体使用满意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接受访谈时,不少受访者明确表示:“除了续航和安全,做工质感对其来说也非常重要”,以及“其买这辆车,看中的就是驾驶感受和行驶品质”。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链重构。随着财政优惠补贴全面退坡、技术路线逐渐明晰、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正彻底告别政策驱动的“温床期”,全面迈入用户价值主导的“深水区”。
性价比、安全性与智能化始终是核心诉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用户购车需求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高维性价比、绝对安全与智能进阶始终是用户购车持之以恒的三大核心诉求。
首先,性价比依然是影响用户购车决策的“定盘星”。“报告”显示,从今年4~9月的累计销量排名与购买原因分析来看,无论是售价10万元以内的吉利星愿、五菱宏光MINI EV,还是定价20万元以上的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用户购车决策中“性价比”因素均位列前三。
这表明,在不同价格区间,“性价比”始终是用户购车决策的关键考量,反映出消费者对产品综合价值的理性评估已成为市场主流。
需要强调的是,当下,“性价比”内涵已极大丰富,它不仅仅是价格与配置的简单对比,更是涵盖了能耗、维修保养等长期使用成本,以及与产品品质相关的情绪价值感知的综合体现,是用户对品牌、产品力和价格的综合感知结果。
安全与质量,是用户购车赋予的“一票否决权”与不可逾越的底线。“报告”指出,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用户普遍关注的基础需求,在用户购车决策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与此同时,产品质量问题也呈现出新特征,除了行驶质量问题(如风噪)外,更多与车机系统、智能化配置等电子设备相关。其中,对于增程和插混车型,则需同时应对油车和纯电车型的双重挑战,质量管理复杂度更高。
智能化正成为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报告”指出,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高端车型必备的产品要素,优秀的智能体验能助力产品脱颖而出,反之则极易引起用户不满。同时,中低端车型的智能化功能也在快速普及,正处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化过程中。
此外,从用户购车需求进化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能化已经从之前的分化属性和魅力属性,逐渐进化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其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机等多个方面,是吸引不少传统燃油车用户转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3至5年内不变的竞争高地。
2026年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2026年汽车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对外,补贴政策进一步退坡;对内,产品爆发式增长伴随同质化现象加剧;同时,还需应对持续技术迭代的燃油车的强势反击。
然而,挑战之中往往蕴藏机遇。市场已反复证明,“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缺少真正让人心动的产品”。多款车型创下短时间高额订单数等现象,无不印证精准满足用户购车需求的产品依然能引爆市场。
与此同时,产业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革。2026年7月1日起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大幅提升电池安全门槛,加上智能网联技术的持续成熟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迈向更健康的价值回归阶段。
在此背景下,那些能够在安全与创新、成本与品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周期中赢得先机,引领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