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刘考勇王德峰赵考壮
“目前,原料药生产企业集聚区(平台)已落实建设用地500亩,力争近期与菏泽现代医药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平台),争取6月底前完成与合作方签约;生物医药(药械)产业集聚区(平台),正在加快与全国知名卫生材料研发企业洽谈,争取尽快签约。”6月10日,郓城县委常委、副县长苏怀光介绍。
在郓城县构建的生物医药“1+3+1”产业发展体系中,作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原料药生产企业集聚区(平台)、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平台)和生物医药(药械)产业集聚区(平台)的三个功能集聚区(平台)推进进度,已排上日程,清晰可见。
今年以来,郓城县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并将“工业强县”作为全县大调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课题。在调研过程中,“工业强县”课题调研组通过走访企业,召开企业座谈会、专家座谈,外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精准把脉问诊。
郓城县民营经济活跃,目前基本形成了纺织品、现代包装制品、机械制造等六大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又培育了高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纺织品行业是该县的特色传统产业,全县纺纱企业157家,纱锭规模达到280万纱锭,年均生产各类棉纱42万吨。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整个纺织品行业“内卷”严重,整体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纺纱企业占比达到80%,其余为化纤、织布等企业,缺少规上服装加工等下游企业。
找准了“病症”,就要开出“药方”。该县在全面客观分析纺织品行业的优势、短板和发展前景后,提出了擦亮“中国棉纺织名城”品牌的发展目标,围绕目标对标江浙棉纺织先进县区,理出了“一手抓膨胀,一手抓延链”两条发展路径。
抓膨胀,就是抓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调研确定了20强企业,施行县级领导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企业制度。每个企业成立一个工作专班,明确一名或多名县级领导牵头帮包和相关部门同志负责,公开承诺服务事项,公布县级领导联系方式;业务部门单位签订“不说不”清单,对项目联席会研究确定并向企业承诺的事项坚决执行“不说不”,优先保障龙头骨干企业用地、资金等要素,进一步膨胀规模。在政府的帮助下,郓城纺织龙头企业华灵集团在原12万纱锭基础上,拟投资5亿元,新上国际一流的10万纱锭设备。
抓延链,就是深入研究上下游企业,坚定不移抓招商。棉纺织品的上游是棉花,针对棉花成本高、产品档次低问题,该县规划500亩土地,建设仓储物流中心、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将新疆棉花直接运输至当地,仅棉花运输成本一项,每吨可节省200元。
棉纺织品的下游就是染、织、成衣,如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郓城县围绕菏泽市“231”产业体系,抢抓全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机遇,结合全县实际,将生物医药作为提升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结合点。在传统纺织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将棉纺织与生物医药结合,发展医用棉纱等敷料,与全国知名卫生材料及敷料产品研发企业合作,在郓城建立生产基地。
“我们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促进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力争‘十四五’末,年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立镇、产业强镇。”郓城县随官屯镇党委书记梁宝记介绍,该镇规划建设以锐华氟业、众雅光引发剂项目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产业,力争5年内,精细化工产业达到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与菏泽现代医药港合作,打造原料药企集聚区,形成上游成品药药企产业链延伸的基地。与中关村e谷平台合作,拟采取“EPC+O”的方式运作,重点发展特色靶向药物等医药中间体。
“我们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充分发挥放大产业优势,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高端产业重城’。”郓城县委书记姜凌刚表示,“只要我们盯紧、咬住发展的机遇不放松,扑下身子扎实干,就能把提出的目标变为现实,就能‘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