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又有大动作。北京时间9月18日,Meta举办年度开发者大会Meta Connect,正式推出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与Meta此前发布的智能眼镜不同的是,Meta Ray-Ban Display是首款带显示的AI眼镜,并且配了“神经腕带”,用户可通过手势操控显示屏,甚至实现虚空写字。
不过,Meta发布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小插曲”。在演示视频通话的时候出现了“翻车”,没有执行相应指令。但整体上,Meta Ray-Ban Display凭借多个创新点依旧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分析师认为,这可能是Meta迈向2027年“Orion”眼镜的重要一步。据悉,Meta Ray-Ban Display产品定价799美元,将于9月30日在美国上市,随后扩展至其他国家。
高分辨显示+“神经腕带”
Meta重新定义AI眼镜交互
Meta CEO扎克伯格称,Meta为该设备投入了十多年的研发心血,这款设备与以往见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我为团队和这款产品感到骄傲。”扎克伯格说。
在扎克伯格看来,Meta Ray-Ban Display有两项最大创新点,一是显示,二是“神经腕带”。据介绍,该款眼镜显示屏幕分辨率高,总体尺寸为 600x600像素,像素密度 42p/degree,亮度高达5000尼特。显示屏位于右眼下方,虽然它只出现在一只眼睛里,稍微偏离中心,但是丝毫不遮挡视线,信息与实景融合自然;观看视频、地图时细节清晰。
与此同时,从正面看是看不到显示内容的,也就是几乎没有看到光波导的反射和漏光情况,仅有从侧面看会有一些“痕迹”。
而“神经腕带”的功能可以说重新定义了交互模式。这款Meta Ray-Ban Display配有“神经腕带”Neural Band,其电池寿命为18小时,具备防水功能。腕带可直接检测用户的肌肉电脉冲,感应用户手势,比如大拇指和食指触碰可以实现翻页。整体来说,Neural Band几乎可以感应到捏合、滑动、轻敲、旋转等常见手势。更“酷炫”的是,腕带支持识别桌面手写字母的交互方式,用户通过这一功能,能完成消息编辑到发送的完整过程,实现虚空打字。有网友表示,“以后可能真的不用从口袋里面掏出手机了。”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担心眼镜重量和脸型适配度的问题。有科技博主发布了Meta Ray-Ban Display体验视频,被一些网友“吐槽”眼镜总是往下掉,博主在六分半左右的视频里推了至少十次眼镜,有网友猜测可能戴起来还是会有点重量。还有网友表示,这款眼镜大概是针对高鼻梁设计的,亚洲人鼻子一般都撑不起来。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meta一直在头部电子产品上发力,过去是VR,如今是AI眼镜,这款产品有显示功能,说明meta在光学问题上有突破。然而,在盘和林看来,论视觉效果,这款产品依然不够完善,使用AI眼镜依然会出现不适的症状,且在算力限制下,其功能依然不够丰富。
“这不是一款革命性产品,但Meta至少不会让过去在VR上的投入成为沉没成本,通过销售Meta Ray-Ban Display,Meta能够在头戴式消费电子领域再次掀起一阵风式的潮流。”盘和林说。
巨头加速“抢滩”,苹果要“开卷了”?
今年以来,AI眼镜迎来了一波热潮。近期,IDC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和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分别为148.7万台、49.4万台,同比增长82.3%、116.1%。2025年可以被称为“AI眼镜爆发元年”。
各大科技巨头加速抢滩这一未来“超级应用”。近日,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称,苹果将在未来12到16个月内进入智能眼镜市场,首先将推出一款无显示屏的眼镜,与Meta的Ray-Bans(雷朋)智能眼镜展开竞争。
两年前,在苹果WWDC23,苹果推出了Vision Pro头显,但Vision Pro虽技术惊艳,也因其高价、重量大遇冷。在Meta抢占智能眼镜先机的情况下,苹果能否“拿下一局”尚不明朗。但可以看出,苹果在AI硬件上的决心。毕竟在AI赛道,苹果入局时间相对较晚,今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也是不及预期,既没有推出AI版Siri,也没有任何新硬件发布。不过,近期发布的苹果iPhone17迎来了一波大热,苹果官网一度被抢“崩”了。对于智能眼镜,苹果最终目标是提供真正的AR(增强现实)眼镜,可通过镜片显示内容。
纵观国内市场,过去几个月,Rokid、小米、雷鸟、魅族都发布了自己的产品。比如,6月26日,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发布会上发布小米AI眼镜,重量40g,起售价1999元。近日,有网友陆续发帖称,小米AI眼镜发布1.2.31.0正式版固件更新,此次更新的功能包括发布会上提到的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支持用户唤醒小爱协助扫码支付,便捷完成付款。
8月14日,雷鸟创新与蚂蚁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数字支付融合创新解决方案,推动AI与AR眼镜技术在本地生活、移动支付、跨境消费等场景落地。此次合作不仅标志着AI与AR眼镜在移动支付场景中的关键突破,更意味着AI与AR眼镜正加速从“概念产品”迈向“全场景服务终端”的关键拐点。
爆发式消费需求远未到来
今年以来,AI眼镜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热潮。“AI眼镜热潮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交互范式的重构——当眼镜集成AI助手、叠加屏幕显示并做到足够轻量化的时候,它有望进化为一个‘可随身佩戴的服务入口’,重新定义人机关系。”近期举行的2025上海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周志峰发言表示。
不过,周志峰也表示,智能眼镜的热潮似乎隔几年就会出现,但因为缺少爆发式的消费需求,还远远算不上成功。“虽然AI眼镜已突破‘能用’的技术门槛,但距离‘好用’的用户体验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周志峰认为,行业正面临从“硬件竞赛”迈向“体验革命”的关键转折点。在这个关键点上,至少还有三大核心命题是产业链上下游躲不开的,一是从硬件堆叠到轻盈时尚的形态;二是从单一功能到沉浸式场景体验;三是从碎片化AI到原生AI及智能体生态。
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则表示,随着技术迭代,AI 眼镜也完成了从 “单一功能” 到 “多模态交互” 的演进。早期,它仅能实现通话、听歌等基础功能;如今,已能支持拍照、实时翻译、大模型交互等复杂场景,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化体验。这种进步,让技术成熟度与消费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推动 AI 眼镜市场迈入增长快车道。各行业机构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及中国 AI 眼镜市场增速将超过 100%,未来几年,这一强劲增长势头还将持续。
陈亮认为,目前行业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端到端软硬件能力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整体软硬件架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软硬件研发难度大成本高。二是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但针对 AI 眼镜的原生应用却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场景化需求;三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向智能化服务升级难度大,延缓了技术普及速度。
“AI眼镜不仅是硬件设备,更是搭载大模型的‘智能体服务入口’,当AI眼镜成为唤起智能体协作的‘语音入口’,成为连接手机、汽车、家居的‘超级终端’,如何保证智能体可信互联、数据安全流转、服务无缝衔接?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化的接口规范,以及跨平台的身份认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技术迎来‘系统变革’。”周志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