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主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英伟达硬件工程副总裁Frans Sijstermanns在现场分享了题为《在英伟达计算平台实现RISC-V应用处理器部署》的演讲。
“2017年举办的RISC-V工作坊,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英伟达联合举办的。当时也是北美地区以外的第一个RISC-V的工作坊,那时在嵌入式的MCU当中使用RISC-V,不过还未做产品发布。但我们彼时认为非常有前景。如今,英伟达基于RISC-V架构的集成MCU产品已经有10亿颗的出货量了。”Frans Sijstermanns在演讲开场回顾英伟达与RISC-V的结缘时说。
20年前,CPU承担了大部分运算工作,运行着众多软件。直到GPU诞生,为提升其运行速度和效率,英伟达开发了CUDA。CUDA是C语言和C++语言的拓展,目前只在x86和Arm上得以部署、还未在RISC-V部署。
“但我们要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英伟达要将CUDA也移植到RISC-V的架构上。我相信这项工作未来大有可为。”Frans Sijstermanns表示。
据他介绍,CUDA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Toolkit(工具箱);二是驱动器。CUDA的Toolkit像是一个编译器一样,有非常好的编译功能。这部分针对RISC-V架构的移植工作正在推进中,同时应用软件、第三方的软件、OS系统等也需同步移植到RISC-V。
从行业情况来看,RISC-V在过去几年实现了长足的进步。自2022年起至今,已至少有10个新的规格获批,其中RVA23和服务器SoC的标准化尤为重要。在软件层面,RISC-V国际基金会数据显示,RISC-V已支持75个以上的主流软件包,包括Linux操作系统、工具链、数据库、网络虚拟机等。
Frans Sijstermanns认为,RISC-V组织及生态合作伙伴的这些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些工作做到位了,才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他最后总结,整个英伟达的业务正聚焦于加速计算,无论是x86、Arm或是RISC-V,英伟达的相关产品其实都可以做到兼容这些架构,这旨在让用户和开发者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CUDA将助力RISC-V服务器借助英伟达通信处理器实现加速,英伟达也致力于提供全套硬件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过渡。当然,这一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仅需要CUDA的介入,还需要生态系统及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Frans Sijstermanns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