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券商中国9月13日消息,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英伟达正逐步缩减其初兴的云计算业务。
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已经减少了吸引企业使用这款名为DGX Cloud的云服务的努力,并计划主要将该服务用于自身,包括为公司内部研究人员提供支持。
这一战略调整表明,英伟达在云服务领域遭遇有限需求。
英伟达云业务的收缩可能反映出其定价策略面临市场阻力。据协助多家公司谈判云业务的人士称,AI开发者对DGX Cloud服务器的高价存在抵触,其价格通常高于传统云服务商。
据直接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英伟达现在将DGX Cloud的大部分服务器容量用于内部研发,员工使用这些服务器进行从设计新芯片到开发AI模型的各项工作。
英伟达DGX Cloud负责人Alexis Black Bjorlin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战略转向的说法。她表示:“我们的内部研究人员需要大量计算资源,我们的客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策略仍然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在最新季度财报中已不再说明其云支出承诺部分用于DGX Cloud,尽管在之前几个季度都有此表述。这一披露变化暗示,英伟达不再优先考虑为外部客户提供该服务。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2023年初雄心勃勃地描绘DGX Cloud前景,希望银行、制药公司等大型企业直接向英伟达租用AI芯片服务器,如同从亚马逊和微软租用服务器一样。
但据此前报道,DGX Cloud Lepton平台初期发展缓慢。多家在英伟达DGX Cloud Lepton平台上线的云服务商高管表示,他们认为这项新服务与自身业务形成竞争,因为它让芯片设计商与其客户建立直接关系。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黄婉银摄
另据证券时报,近日,量子计算独角兽PsiQuantum宣布完成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英伟达风险投资部门现身投资机构名单。这是近期英伟达风投第二次出手量子计算赛道。英伟达CEO黄仁勋对量子计算从“怀疑”变为“支持”,仅仅用了两个月。而从“支持”到连续“买入”,则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量子计算被寄望彻底改写制药、金融、通信、加密等行业的底层逻辑。
根据PsiQuantum透露,该公司已经与英伟达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广泛的开发领域进行合作,包括量子算法和软件、GPU-QPU集成等,合作重点是将量子硬件与AI芯片做整合,并联合开发可跑在GPU上的量子算法。
对于量子计算,黄仁勋曾有过“质疑”态度。2025年1月,黄仁勋公开表示,“非常有用”的量子计算机或需数十年才能出现,这番言论直接导致量子计算相关企业股价大跌。但他的态度转变发生在2025年3月——在英伟达GTC技术峰会“量子日”活动上,黄仁勋罕见公开道歉,承认此前对量子计算的时间线预估有误,正式收回“泼冷水”的言论,态度从“质疑”转为“支持”。
今年3月英伟达推出的CUDA-Q平台,正是黄仁勋对“量子计算+AI”的核心构想。
近期以来,全球量子赛道融资不断升温:芬兰量子计算初创公司IQM完成3.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跻身独角兽行列;美国Infleqtion借SPAC上市,估值18亿美元。“我认为这是投资界的一种表态,资本正在插旗,宣布量子计算的游戏正式开始了。”奥布莱恩表示。
当地时间8月27日美股盘后,英伟达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第二季度,英伟达收入达到467亿美元,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的4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净利润(按美国标准会计准则GAAP衡量)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60%,换算成每股收益(EPS)为1.04美元,也超出了市场预期的1.01美元。
截至当地时间9月12日收盘,英伟达报177.82美元,涨幅0.37%,市值4.3万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证券时报、券商中国、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