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OpenAI官宣与英伟达签约合作10GW(千兆瓦)的AI数据中心,然而行业热度未能延续,开盘虽拉动英伟达产业链指数(8841702)相关个股高开,但盘中下跌,市场反应谨慎。
据官方披露,英伟达和OpenAI发布联合声明,称双方已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OpenAI计划在未来数年时间分阶段部署总规模不低于10吉瓦(GW)的英伟达AI计算系统,涉及数百万颗GPU。而英伟达将根据算力基础设施的上线进度,向OpenAI提供总额最高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虽然该协议尚处于意向阶段,投资形式、股权结构、交付时间表等方面仍在磋商中,但资本、算力、模型互相推动的闭环链条初具雏形。英伟达联手OpenAI,在全球市场掀起算力基建“风暴”。
“算力即资本”交易模式出现
山姆·奥尔特曼表示,一切始于计算。计算基础设施将是未来经济的基石,OpenAI将利用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的成果创造新的AI突破,并大规模赋能个人和企业。OpenAI需要在AI研究、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领域同时取得突破。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与OpenAI在过去十年相互推动,从第一台DGX超级计算机到ChatGPT的突破。此次投资与基础设施合作预示着AI下一次飞跃——通过部署10GW算力推动智能时代发展。
近期,OpenAI与英伟达各自密集发布关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观点,资本、算力、模型互相推动的闭环链条初具雏形。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加上之前OpenAI投资的甲骨文,巨头正在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构建闭环AI帝国生态。同时,每增加1GW算力就追加投资并获得股权的“算力即资本”交易模式,将硬件、资金和战略目标捆绑在一起,使这些企业成为更加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全球计算联盟秘书处CTO苗福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OpenAI与英伟达这笔交易并不算特别夸张。“微软今年在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投资达几百亿。此次1000亿额度将持续多年,对于全球最为瞩目的AI公司来说,不算特别大。”苗福友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中美投资方法学不一样,中国重应用,小步快跑,美国重平台,快速占据主导优势。
但苗福友也表示,随着大模型进入实用化阶段,人工智能正催生出大量全新的应用场景,AI产业正处于应用快速爆发期,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处于同样阶段,AIDC需求快速增加。“未来两三年,国内AIDC建设仍将保持每年40%以上的年增速,随后每年新增建设量还会增加,然后慢慢趋于平缓,预计到2030年前后,年增长率或在10%左右。”苗福友说。
算力基建“风暴”面临新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AI训练与推理任务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单机柜功率正从当前的50kW(千瓦,功率计量单位)向300kW甚至更高水平推进。与此同时,超节点规模的扩展也使得单集群供电需求跃升至数百MW(兆瓦,电功率的基本单位),远远超过了现有数据中心单栋楼10—20MW的供电能力。
“在功率密度上,国际领先项目已普遍达到120至150kW/柜,英伟达2028年规划向600kW推进,更追求单柜的超高密度;而国内更多依靠光网络封装,在我们可以掌握的制程下,通过集群的方式来解决,目前主流在40-60kW/柜。”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志强此前在AIDC产业发展大会上对记者表示,在技术路线上,海外更注重GPU的性能发挥,常配制冷机提供中温冷冻水,通过更低的水温使GPU能够工作在更高效的功率段上,而国内受节能降耗驱动,大概供水的水温在30—40摄氏度,是比较高的,可以实现全年的自然冷却(可能会限制部分算力设备的峰值性能)。
针对目前国内和海外在数据中心上的发展路径,王志强对记者表示,“海外已实现10万卡的集群落地,而国内基于国产算力卡的超大规模集群也在做,但规模再大就会面临组网的挑战。不过目前很多技术,比如硅光封装、光互联等正在解决产业界的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美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以高端芯片、充沛资本和成熟电网为支撑,但面临能耗审批、芯片出口管制带来的供应不确定性等挑战。国内市场通过“东数西算”、国产芯片、城市算力网,将“万卡池”连成超大规模集群。对于未来趋势,润建股份能源研究院院长周冠宇对记者表示,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到后期,核心需求会逐渐转变为对绿色能源的需求,这是行业将会面临的较大问题,因为其中包含一个较大的冲突:算力中心负荷较大,对供电要求较高。但行业目前的新能源或绿色能源普遍被称为三性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使得能源存在不确定性,出力随资源条件断续、随时间起伏等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方式在周冠宇看来主要是在算力中心内增加一层储能,保障“进水”可能不稳定,但“出水”稳定,通过该模式来解决算力中心对绿色电力的需求。目前该模式在国内市场还未正式落地,但周冠宇表示,从需求端来看,行业对算力中心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相关前沿模式也会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