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秦枭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OpenAI与英伟达方面了解到,英伟达将向 OpenAI 投资1000亿美元,共同打造总容量至少10GW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英伟达刚刚宣布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并联合开发AI基础设施与个人计算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短一周的时间,英伟达以总计1000亿美元的合作规模,分别与AI领域“新贵”OpenAI、芯片行业“豪门”英特尔达成合作,实际是为了扩张自己的生态版图。合作的根本在于利益,英伟达和英特尔合作能够增加英伟达对抗AMD的筹码,而英伟达进入云计算,也会增强英伟达的盈利能力。两笔投资看似分散,实则高度协同,将硬件性能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生态主导权。面对国际科技巨头的合纵连横,国内企业也需积极调整战略,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在AI算力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牵手 OpenAI
依据英伟达与OpenAI所签订的协议内容,OpenAI将依托英伟达的硬件资源,构建并启用至少10GW规模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该中心将运用数百万片英伟达GPU进行训练,并部署OpenAI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以促进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进步。
为了支持这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伟达已承诺将根据每GW的部署进度,向OpenAI进行最高额度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第一阶段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使用英伟达的Vera Rubin平台上线。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示:“过去十年,从第一台DGX超级计算机到ChatGPT的突破,英伟达和OpenAI十年来一直在相互推动,部署10吉瓦的数据中心将为下一个智能时代提供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麦肯锡的一项新分析认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电力需求是44GW,包括非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在内的数据中心总容量需求是82吉瓦。10GW的数据中心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黄仁勋透露,上述项目将使用多达500万颗英伟达AI芯片,这一规模等同于英伟达今年全年预计出货总量。
合作消息一经公布,资本市场反应热烈,英伟达股价应声上涨近4%,市值突破4.5万亿美元。
不仅是英伟达,对OpenAI而言,合作同样为发展提供支撑。长期以来,算力瓶颈制约OpenAI模型迭代与业务拓展。目前每周约7亿人使用ChatGPT,用户量对算力需求极高,OpenAI此前多次提及算力短缺问题。与英伟达携手后,其算力资源将得到极大补充。
“一切都从计算开始,”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表示,“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我们将利用与英伟达一起构建的东西来创造新的人工智能突破,并大规模地为人们和企业提供支持。”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记者表示,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其实是绕过了OpenAI和英伟达之间的中间商,也就是微软,微软并不生产GPU,他通过购买英伟达的算力服务器来构建云服务,继而为OpenAI提供算力,而如今对于OpenAI来说,其算力已经不足以支撑需求,更新算力和英伟达合作,少了中间商赚差价。
在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看来,英伟达对OpenAI的千亿级投入,直指AI算力基建的核心命脉:通过联合打造吉瓦级超算中心,既锁定未来数年高端GPU的独家采购订单,又深度介入大模型训练的技术标准制定,进一步巩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性优势。
联姻英特尔
在与OpenAI合作之前,英伟达也宣布了与英特尔之间的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
此次合作中,双方明确三大核心方向。其一,借助英伟达的NVLink技术,实现CPU与GPU之间的连接。其二,英特尔将基于英伟达的需求,定制开发x86架构的CPU,并集成至英伟达的AI基础设施平台。其三,面向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将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全新x86 SoC。
同时,为深化合作,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
合作消息公布后,英特尔市场表现向好。美股开盘当天,英特尔股价短时拉升近30%,收盘上涨 22.77%至 30.57 美元/股,市值升至1427亿美元,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突破50%。这一市场反应反映出投资者对英特尔与英伟达合作的期待。
对此,郭涛分析认为,英伟达与英特尔的战略合作,则属战略性防御布局:一方面借助其先进封装与晶圆代工能力,缓解自身高端芯片的产能瓶颈;另一方面依托英特尔在PC端的渠道优势,快速渗透终端AI加速赛道,形成从云端训练到终端推理的全栈控制力。
盘和林则坦言:“英伟达投资英特尔,是想要获得英特尔集成显卡XE的市场份额,未来很可能出现英特尔CPU集成英伟达显示芯片的组合,且最新的英特尔芯片存在集显和高频内存冲突问题,这让英伟达嗅到了机遇。”
实际上,不仅仅是英伟达,美科技巨头之间的合作正在明显增加。此前,Arm 控股、微软、英伟达、甲骨文、OpenAI 共同开启了Stargate项目。该联盟旨在建设AI基础设施,OpenAI希望通过自建数据中心摆脱对第三方云服务的依赖,微软、英伟达、甲骨文等也都有各自的战略考量,如微软维持软件生态、英伟达巩固AI算力标准制定者地位等。
不过,对于上述合作是否与Stargate项目相关,记者向英伟达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郭涛认为,当前美国科技巨头的密集合作潮,本质是三重外部压力倒逼下的战略共识。其一,AI竞赛已从单点技术比拼升级为系统级对抗,大模型训练、超算中心建设等环节的万亿级研发投入与高失败风险,使单一企业难以独立承担,合作成为分摊成本、共享收益的必然选择。其二,全球反垄断监管趋严,横向并购等扩张路径受限,通过纵向缔结专利池、技术联盟,既能规避监管审查,又能实现核心技术的交叉授权,构建技术壁垒。其三,地缘政治加剧全球技术阵营分化,供应链安全风险陡增,企业需通过盟友关系快速建立冗余供应链,提升技术与产能的抗风险能力。
郭涛补充道,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后的技术范式转变:当芯片制程迭代放缓,单纯依靠硬件升级提升性能的空间收窄,唯有通过CPU与GPU异构计算、软硬协同优化等跨架构协同模式,才能榨取剩余性能红利。这种“抱团取暖”既是技术演进规律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逐利本性在强监管时代的理性变通。
在这两场合作推动下,AI 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望加速迈向更智能、高效的阶段。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既面临着国外企业合作带来的挑战,也蕴含着推动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
盘和林表示,国内还是先要做好产品和生态。英伟达有资格和其他巨头合作,关键是其GPU如今在全球少有替代,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英伟达和其他巨头的合作就难以达成。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
而面对国际科技巨头的合纵连横,郭涛认为,我国AI产业需跳出“跟随式发展”陷阱,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技术领域,应聚焦存算一体芯片、光子计算、量子计算等下一代架构,避开传统芯片赛道的专利壁垒,通过技术路线创新实现换道超车;在应用层,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算力、数据与人才资源,攻关工业、医疗、金融等行业垂直大模型,以场景落地反推技术迭代。生态建设层面,应推行“开放创新+自主可控”双轨制:一方面深度参与国际开源社区,通过贡献核心代码提升话语权;另一方面加快国产EDA工具链、操作系统、数据库的迭代,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尤为关键的是,需警惕“对标国际”的路径依赖,转而挖掘本土市场的独特需求,例如针对中文语境优化的小样本学习框架、适配新能源产业的绿色智算中心方案、面向县域经济的轻量化AI应用等,这些立足本土的创新方向,或将成为打破国际垄断格局的关键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