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桩入股交易落槌,全球芯片界的新旧两大巨头正式“结盟”。
近日,英伟达(NASDAQ:NVDA)和英特尔(NASDAQ:INTC)宣布达成合作,前者将以23.28美元/股的价格收购英特尔普通股,共投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亿元),双方在共同声明中表示,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计算、企业级及消费级市场的各类应用与工作负载的处理。
其中,在数据中心为主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CPU芯片,这些芯片将被集成到英伟达AI基础设施平台中,与英伟达显卡协同工作;而在个人计算为主的消费者市场,英特尔则将推出配备英伟达GPU芯片组件的个人电脑系统级芯片(SoC)。
此次交易达成后,英伟达也成为目前位列美国政府之后的英特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预计超过4%。而在合作声明正式公布后,英特尔股价也一度涨幅超30%,市值飙涨约265亿美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此次合作的积极预期。
“联姻”看似意外却属合理
虽同在半导体行业,但英伟达与英特尔因为主营业务领域的差异性,长久以来的竞争关系并不明显,这也使得此次的合作令市场颇有些“意料之外”。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合作却属于早有伏笔的“情理之中”。
CHIP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英伟达在过去两年AI算力大潮中崛起为市场的绝对霸主,多家市场研究机构数据均显示,英伟达在数据中心AI加速卡市场的份额超过80%,这使业内戏称其为AI时代业内的“卖铲人”。
然而,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一方面,来自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自研芯片,正在侵蚀传统芯片厂商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英特尔、AMD等传统芯片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英特尔,虽然在CPU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AI芯片领域一直努力追赶。罗国昭认为,这次合作的宣布,正是在这一复杂而激烈的竞争格局下的一次重要博弈。
在个人消费级芯片方面,Omdia首席分析师叶茂盛指出,虽然英伟达在独立显卡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但Omdia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超过一半的个人电脑仍未采用独立显卡;同时,英特尔的处理器在个人电脑(不含平板)市场中占有73%的出货量。尽管合作的新产品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渗透所有市场类别,但此举有望帮助英伟达拓展庞大的个人电脑用户基础。
在更大范围内,产业环境也对此次合作产生了微妙影响。IDC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规模达152亿美元,预计以29.8%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至2030年的800亿美元。Omdia更预测,2025年AI数据中心芯片市场将增至2070亿美元,但行业已进入 “增量放缓、存量竞争” 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罗国昭认为,这种变化催生两大趋势:一是异构计算成主流,GPU与CPU的协同效能成为竞争核心;二是定制化需求激增,如ASIC/FPGA等专用方案在AI 推理场景的渗透率已从2022年18%升至2025年的34%。英伟达虽以近七成的加速卡市场占有率居首,但缺乏x86架构的控制权,而英特尔手握CPU市场命脉,却在AI赛道落后,这种产业空白为此次合作埋下了伏笔。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则更为直接地指出,英伟达自行开发Windows on ARM处理器的不确定性高,而绑定英特尔可直接将x86架构纳入产品体系。此前一台搭载8颗H100 的服务器,5%~8%的成本需支付给CPU厂商,如今通过定制化x86处理器与GPU绑定,既能提升利润率,更能构建“CPU+GPU”生态闭环。对此,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直言,此举瞄准250亿~500亿美元市场机会。
反观英特尔,这家昔日巨头过去五年股价跌超30%,2024年更是亏损超100亿美元,在AI与GPU领域双双落后。引入英伟达不仅获得了现金流“输血”,更能借助其CUDA生态与市场热度重返核心战场。如英特尔副总裁Greg Ernst近日透露,双方团队已秘密研发数月,即将推出的“x86 RTX SoC”把CPU与GPU集成封装,能效比将远超传统方案。
竞合关系重塑产业生态
达成此次合作后,双方无疑将走向更深层次的“竞合”模式。
叶茂盛认为,此次合作的战略含义已经十分明显。凭借英伟达CUDA生态系在游戏与 AI 领域的领先优势,英特尔有望为轻薄型与商用PC带来显著效能提升。同时,此次合作也让英特尔与英伟达有机会提升研发支出的效率。
同时,云服务商芯片市场是另一大看点。罗国昭认为,亚马逊、谷歌等云服务商在追求算力自主可控的背景下,纷纷投入巨资研发自研芯片。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旨在提供更具定制化和集成度的解决方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云服务商自研芯片的进程。
“合作将使英伟达的GPU和英特尔的CPU在软硬件层面实现更深度的协同,从而提供比单一厂商产品更优的性能和效率。”罗国昭认为,这将为云服务商提供一个在“自研”和“采购”之间的新选择,可能导致部分云服务商重新评估其芯片战略。
此外,叶茂盛认为,AI PC市场也可能被改变。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市场领先地位,将使ISV(独立软件供应商)优先依照其标准进行软件开发与优化,从而提高竞争对手建立替代生态系的难度。他援引Omdia预测写道,到2028年,超过70%的PC将具备AI功能,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机会,也为双方的合作奠定市场基础。
然而,他也提醒道,最终成果仍取决于双方能否在产品推出后有效整合技术。距离首款合作产品上市还有约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任何可能阻碍合作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密切关注。
另外,AMD作为英伟达和英特尔共同的强劲对手,无疑将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凭借Ryzen CPU和Radeon GPU产品线,AMD在PC和数据中心市场不断侵蚀着两大巨头的份额。而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联手,意味着未来的客户将可能看到一个高度优化的“CPU+GPU”打包方案,这对于单一产品线或生态相对较弱的AMD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整体而言,记者整理目前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判断后发现,对于这次合作,业界给出了相对积极的预期,认为这不仅是两家公司的资本绑定,更是技术、生态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双方在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领域的共同开发,将推动芯片设计、封装和软件生态的进一步整合。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可能会出现更多跨公司、跨架构的联合研发项目,从而加速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创新步伐。
英特尔股权重构背后现隐忧
随着英伟达入股,英特尔的股权版图也已彻底被改写。
在8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以20.47美元/股的价格收购4.333亿股英特尔普通股,股权占比为9.9%。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公开协定,美国政府虽为被动持股且对英特尔无治理权,但交易条款提及如果英特尔对其芯片代工厂的股权降至51%以下,美国政府有权以20美元/股的价格额外认购英特尔5%的股权,暗藏其拥有进一步的介入空间。
对此,美国国内智库卡托研究所斯科特·林西科姆曾直言批评美国政府“突破市场边界”。“政府以低于市价18%的成本入股,实质是让现有股东承担损失,更可能通过政治诉求干预俄亥俄晶圆厂建设等战略决策。”斯科特评价道。
而英伟达此次入股,罗国昭认为,此事并不会改变美国政府在芯片领域的政策走向“混合所有制+直接参与”模式。这一变化(美国政府的政策)虽然可以短期内加速其政策效率,但也肯定将带来市场化效率、治理透明度与国际竞争对手反制的风险。尤其是对全球投资者与厂商而言,未来几年将不得不在技术路线、供应链布局与合规策略上进行重新抉择。
目前,借助政府资源,英特尔18A工艺已承接英伟达试产订单,若良率突破可能将成为台积电替代选项。Gartner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芯片市场将达7167亿美元,美国正通过新的入股模式稳住其在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
但斯科特也警告道,这可能会侵蚀芯片产业的创新活力,历史教训表明,背离市场逻辑终将削弱竞争力。而全球的新兴市场加速自主创新的超节点路径,或将成为打破美国阵营垄断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