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窦世平)近两个月,全球资本市场经历科技板块的显著回调,引发市场对AI泡沫的讨论热潮。当前市场对AI算力需求、资本开支、应用落地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评估逻辑正出现分歧。而作为全球AI领军企业的英伟达,最新公布的强劲且超预期的财务数据,或许为缓解当前的“AI泡沫论”提供了一定支撑。
首当其冲的是对“算力高需求”可持续性的质疑。今年市场行情中,以AI为主线的全球科技资产明显上涨,两个重要原因是全球流动性的宽松和DeepSeek带来的性价比革命。得益于此,算力需求愈发旺盛,英伟达市值连续突破四万亿美元、五万亿美元两大关口,带动美股AI投资热潮,A股主要相关概念股如胜宏科技、中际旭创、工业富联、新易盛等也大涨2至5倍不等。
然而,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生变、获利资金逐步退出,资金流动性收紧与高估值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市场开始出现对需求真实性的质疑。曾准确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原型迈克尔·伯里警告称,真正的终端需求其实有限,多数客户依赖经销商资金支持,而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低估了AI资本支出的折旧影响。这些都促使市场重新审视算力高增长的确定性。
能源不足问题亦是隐忧,全球电力资产价格的新一轮上涨便是印证。在此背景下,AI的未来增长预期被市场重新评估,“泡沫论”再度升温,股价出现回调,资本市场的波动折射出投资者对原有AI叙事的焦虑。
当地时间11月19日美股盘后,英伟达公布2026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数据,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大涨62%;净利润为319亿美元,同比大涨65%,双双远超市场预期。公司还对四季度给出650亿美元的高增长财务指引。英伟达CEO黄仁勋再次强调了AI需求的旺盛,“Blackwell的销售额远超预期,云端GPU也已售罄,人工智能不存在泡沫。”他说。
这份财报与管理层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市场对需求的质疑。然而,焦虑似乎并未结束。除需求之外,它还来源于科技巨头日益增长的资本开支。从最新财报可以看出,谷歌、微软、Meta和亚马逊为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规模和增速仍在快速增长。
AI泡沫论的焦虑在于这些巨大投入并未带来应用端营收利润的大规模兑现。另一个警示信号是,大厂的自由现金流逐渐无法覆盖持续上调的巨额资本开支,开始转向债务市场融资。这些对比让市场开始质疑当前科技大厂资本支出的合理性和人工智能商业链条的可靠性。
对此,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列举了合作伙伴近期财务报告中的亮点,试图以此强调人工智能正在为公司带来回报。例如她提到,Meta公司的人工智能推荐系统让用户“在Facebook和Threads等应用上花费了更多时间”;Anthropic公司近期表示,预计今年的年收入将达到70亿美元。此外,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腾讯、阿里、百度等国内外科技大厂也在财报中提及过AI对主营业务收入带来的明显贡献。
总体来看,英伟达的财报似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泡沫”的焦虑,但财报后的股价波动也表明担忧并未完全消散。不过,市场尚存的理性意味着资金仍在审视风险与机会,至少“泡沫即将破裂”的判断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