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地区盛夏的暴雨,浇不息科技狂奔的热焰。近日不少市民发现,在晚高峰车流中,悄然出现了几辆贴着小马智行标识的北汽极狐阿尔法T5,无人操控的方向盘丝滑转动,算法驱动的车轮灵活调速。
这是继广汽埃安霸王龙拿下广深路测双牌照之后,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家族的最新成员驶入真实世界的战场。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该企业向2025年底前车队规模扩至千辆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5年将是小马智行的Robotaxi量产元年。”小马智行CEO彭军表示。随着第七代系统在成本效益上的显著提升,公司正在按计划在年底前打造一支超千辆规模车队。
在2025年上海车展发布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后,小马智行在6月和7月便相继启动广汽埃安霸王龙Robotaxi、北汽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的量产下线,不久后在广州和深圳同步展开路测。
针对各地不同的道路设计、驾驶习惯和天气气候等复杂条件,小马智行L4级自动驾驶系统在平台化、稳定性及泛化能力方面的技术方案与硬件性能可以得到充分验证,实现从实验室、封闭场地验证向真实交通环境应用的关键转变。
从小马智行的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看,其目前已经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全球首个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系统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具备平台化设计,可快速适配多种车型。这组数字背后,不仅是技术的飞跃,也是经济学的考量,当Robotaxi每公里运营成本低于人类司机时,它的大规模量产将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这套系统构建的包含超20项安全冗余、超1000项检测设计及多重降级策略的冗余架构,为行车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依托PonyWorld世界模型技术基座进行强化学习,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远超人类水平,并持续迭代、增强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最终实现全场景、全天候的无人驾驶。这正是 L4 级自动驾驶从 "能跑" 到 "能安全跑" 的核心差距。
然而,对于彭军所说的 "量产元年",资本市场背后更关心的是自动驾驶产业跨过盈亏平衡点、跨过安全壁垒的时间节点。
首先,盈利的算式远非“技术低成本=商业成功”这般简单。根据业内的相关评估数据,Robotaxi若想实现可持续运营,每月行驶里程需达到9000公里以上。此目标超出当前广深传统出租车平均里程的30%。
这不仅要求车辆超长时间运转,更要系统具备高峰时段复杂路况下的高效通行能力。当第七代测试车还在晚高峰车流中谨慎穿梭,“全无人”降本增效的故事,仍有巨大现实鸿沟需要填平。
此外,小马智行与广汽、北汽两大主机厂的协作模式,看似技术赋能与产能释放的双赢,实则暗藏产业链话语权的博弈。小马智行希望借千辆规模夯实自动驾驶运营范式,而主机厂则一边借机甩掉销量包袱,一边也努力避免沦为新形态的“代工厂”。
在科技突围的狂喜背后,“2025年量产元年”的真实挑战,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