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落地,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目标。
政策核心瞄准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智能驾驶产业链将迎来机遇。《意见》明确,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依法依规、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探索采用多杆合一、多感合一等模式,科学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控制设备与系统,改善公众出行体验。
“这与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南沙区等地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高地等实践形成政策呼应,头部企业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Robotaxi商业化进程将加速。”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末端配送与智慧物流成为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落地的突破口。《意见》鼓励城市加大场景和路网开放,推动新型快递配送设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
记者注意到,新石器近日完成万台无人配送车交付,业务覆盖即时物流、生鲜配送、医药冷链等多种场景。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而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大约为4680亿元。
技术底座建设被置于关键地位,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成为核心支撑。《意见》提出,面向交通运输典型应用场景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与近日成立的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产生联动,此次《意见》强调,将推动联盟整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通过共享算力、共建语料、共训模型,培育开放融合的共赢生态。
王鹏指出,近日华为与云南交投联合发布的交通大模型,聚焦业务场景已开发出30余种AI应用服务,验证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交通运输领域商用的潜力。
此外,根据《意见》,产业生态优化与标准完善同步推进,有望提升头部企业话语权。《意见》鼓励企业牵头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在生产制造、测试评估、智能交互、运行服务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