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贷款形式方便快捷,但也被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盯上。
8月以来,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纷纷发布声明,提示有未经授权第三方冒用公司名义开展业务,提示用户注意辨别风险。8月21日,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旗下官方微信公众号“携程金融”发布文章表示,有用户反映收到假冒“携程金融”的提示短信,声称用户“获得提额”,要求用户点击不明链接,下载APP“领取福利”。
除了小额贷款公司,持牌消费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也曾在官方渠道警示,发现有不法分子伪冒公司名义,欺骗部分消费者前往虚假APP申请贷款。
对于上述情况,多家平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对假冒行为保持监测,并持续在官方渠道提示用户防范风险。但也有持牌金融机构人士坦言,诈骗分子在“暗”,公司在“明”,第三方假冒成本较低,并且在追踪上存在客观困难。
巧立名目实施诈骗
当前,假冒贷款机构的不法分子向用户骗取钱款的名目繁多。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假冒贷款机构的虚假工作人员惯用的由头有“解冻费”“流水保证金”“诚意金”“减免手续费”“账户异常”“信用修复”等。
比如,携程金融在公众号中表示,假冒“携程金融”的相关链接中虽然写着“携程金融APP”的字样,可一旦下载使用,骗子便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客户缴纳“保证金”“刷流水”,诱导转账,最终骗取钱财。
这些操作通常为相同目的,那就是让用户在贷款发放前,预先缴纳一笔费用,或骗取用户身份证、银行卡等关键信息进而骗取钱款。
记者采访了解到,用户接触到诈骗机构的风险主要有三大途径:第一类是在非官方渠道与非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或误点假冒的小程序、网址;第二类是用户收到不法分子的电话,被通过私人QQ或微信指导办理贷款、还款等业务,索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第三类是通知短信、网站链接、社交媒体广告,诱导用户下载仿冒APP,进而实施诈骗。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链条来看,金融黑灰产乱象的链条前端主要为各种黑灰产信息的发布与引流举措,将受害者引流至私域实现1V1精准洗脑,此类私域传播的形式,在信息识别、内容管控上存在难度。
有持牌金融机构负责假冒情况处置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假冒软件的下载渠道常常是一些冷门应用平台。“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安卓手机软件商店或者华为应用商店这样的热门平台,而是小到我们都没有听说过的平台。”
“我们曾在同一天接到两位用户被骗的投诉,从用户描述来看,是同一团伙在假冒自己公司的APP下载链接。”该人士表示。
一位头部互金平台从业者表示,其了解到的用户被假冒贷款平台欺骗的例子有,用户下载了假冒的APP,然后该APP显示无法登录,继而用户进一步联系了“客服人员”,而“客服”则表示,“平台”无法正常登录。如果还需要资金,可以在关联银行卡存款并由“平台”验资后才能开通借款服务,10万元的借款本金,需要用户存款2万元才可以放款。
前述互金平台从业者向记者进一步展示了用户误入假冒小程序的步骤,首先他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了所在公司的名称,接着出现了“公司名称+开通”的假冒账号,比如正版账号名为“小花借钱”,盗版账号则名为“小花借钱开通”。
“盗用APP的诈骗机构通常有两种目的,一种是蹭流量,这种收集证据困难,另一种就是直接诈骗资金。”前述互金平台从业者解释道,用户下载的是盗用APP的诈骗机构提供的软件,拨打的客服电话也是山寨的客服电话。
另一位持牌机构内部人士也向记者反映,通过假冒APP、小程序,用户收到的合同以及印章样式、营业执照副本均系伪造而来。由于有用户被假冒APP欺诈也曾经导致公司经营和声誉受损,还干扰了案件的正常侦破。
加强治理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于上述假冒行为,监管规范也通过提高对相关机构的要求,来防范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根据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使用的互联网业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防范、监测假冒网站、假冒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假冒小程序的要求。
记者从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处了解到,自2020年起,公司已累计报送超6万条虚假涉诈信息,包括电话号码、银行卡、微信及QQ号等。
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成立了专业科技团队针对APP、官方网站进行仿冒APP及钓鱼网站监测与处置。2025年上半年,识别并拦截中介代办、电信诈骗等黑产案件400余件,为客户挽回资金损失700余万元
奇富科技(NASDAQ: QFIN;HKEX:3660)方面告诉记者,针对诈骗信息识别,奇富科技在旗下产品奇富借条APP内上线“短信/电话风险识别功能”,用户可自主上传可疑短信内容或电话号码,系统通过算法模型自动判定风险等级,辅助用户识别诈骗信息。推荐使用正规应用商城(如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腾讯应用宝等主流应用商城)获取正版APP,杜绝非官方链接诱导。
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针对假冒APP现象,在贷款人发起金融贷款流程时,马上消费金融反欺诈系统迅速对其异常行为进行甄别,快速进行风险评级并形成分级管理决策方案。
该负责人提醒,用户在下载APP时,首选官方渠道或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下载,不要随意点击短信或网页弹窗中的不明链接。
重庆小雨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市场上假冒APP(小程序)类似诈骗情况,公司目前正在通过显著告知客户官方下载渠道、明确无提前收费等方式帮助用户避开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