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9 07:05:20 股吧网页版
星巴克中国的资本迷局
来源:上观新闻


K图 SBUX_0

1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星巴克中国总部,看起来风平浪静,感受不到什么变化。

  但在无形的资本市场中,这一总部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因为,星巴克准备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

  这一度被认为是这家国际咖啡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败退。

  在2025年财年三季度(即2025年4至6月)财报电话会议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证实了出售股权的消息。

  他公开表示,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公司正在评估超过20个有强烈合作意愿的战略机构。

  但他也传递了一个信号,“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这说明,星巴克并没有想要撤出中国市场,而是在寻找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

  参与这场资本盛宴的玩家也逐渐浮出水面——高瓴资本、信宸资本、凯雷投资、KKR等投资机构都有意竞逐,市场预期估值可能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这些潜在买家,每一个都是大名鼎鼎。由此看出,星巴克手里的中国业务,仍然是一个香饽饽。

  既然如此,星巴克为什么要出售中国业务?

上海枫泾古镇上的星巴克。朱瓅摄

2

  星巴克初来中国的选择很有意思。

  在星巴克的大本营北美,一直是有加盟机制的,自营、加盟比例一直稳定在6:4左右,加盟店也为星巴克带来了不少现金流。来到中国后,星巴克也曾短暂试水授权模式,但很快发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很快又将授权收回,在中国走出一条与北美市场截然不同的路径——100%自营,也就是“单干”。

  之后的发展顺风顺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超过7000家门店,中国成为星巴克全球规模第二的市场,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已占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的61%。

  但近几年来,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国以线上外卖为主导的消费模式,与强调“第三空间”到店体验的星巴克,开始脱节。广大年轻消费群体,在9.9元咖啡价格战的影响下,也已经形成一种咖啡价格敏感。

  市场的竞争程度已经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2019年,星巴克市占率34%,稳居第一。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跌至14%,滑落到第三。与此同时,星巴克的门店数量已被瑞幸远远超过。

  本土不断涌现的现制茶饮品牌,也对星巴克的茶饮生意造成了分流。6月,这家全球咖啡巨头首次在中国市场主动降价,涉及星冰乐、冰摇茶等10款非咖啡饮品,最高降幅达6元。这是星巴克入华以来首次调价。

  这样的调价显然还不够,星巴克在中国需要一些更大的变化。所以,以股权为筹码,寻找一个本地化的帮手和伙伴,可能是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

  星巴克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Q3季报显示,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至7.9 亿美元,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

  这说明,这个市场对于星巴克而言,还没有到要认输投降的地步。这块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庞大咖啡市场,怎能轻易放弃?

  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咖啡生意也都不大好做。

  国际咖啡零售巨头频传“出售”消息——可口可乐公司正在评估出售Costa咖啡,皮爷咖啡(Peets Coffee)母公司已经被Keurig Dr Pepper买了。这两个品牌与星巴克类似之处在于,都是定位于中高端的精品咖啡。

  数据显示,星巴克在全球的利润不容乐观,最重要的美国市场也增长疲软,管理层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市场作为星巴克全球的重要引擎,出售部分股份可以暂时“回血”,也可以与本地伙伴携手变革,进而帮助其全球业务的持续增长。

星巴克烘焙工坊。朱瓅摄

3

  一个被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星巴克计划保留的股份,是30%。出售的70%股份,由多个买家分摊,每家不超过30%。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股份安排,既能确保星巴克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能在未来的股权配置上进退自如。

  举例而言,如果星巴克全球持30%股权,A公司持股25%、B公司持股25%,C公司持股20%,那么星巴克仍然拥有中国业务的控制权。未来如果中国业务强势复苏,那么星巴克只需回购一些股权,一切又都回来了。

  潜在买家中,有几家特别引人注目。

  高瓴资本曾参与百里国际等多家大消费领域的并购案,也是蜜雪冰城的最大外部股东。

  信宸资本母公司是中信资本,中信曾与凯雷投资联手操盘麦当劳中国业务,设立新公司“金拱门”成为麦当劳在中国的唯一特许经营商,推动麦当劳在中国快速发展,门店数量从2016年的2400家增加到2025年的7000家,并大量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还有消息称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也有意入局,如果瑞幸主打低端快速,星巴克维持中高端,这种制霸整个咖啡市场的组合,非常有想象力。

  选择谁,才能既不对品牌造成威胁,又能够帮助业务增长,对于星巴克来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据说,星巴克在接触这些资本时,除了看重其实力和条件,还要了解这些资本对当前中国市场竞争的看法,对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的理解等。看起来,是在寻找一个soulmate。

  一位券商分析师坦言,以前外资企业把国际标准操作照搬来中国市场,便能大赚特赚的日子过去了。外资面对竞争加剧的中国市场,只有选择深度融入、迅速反应,才能分到自己的那块蛋糕。

  这不只是星巴克需要面对的问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