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来临,消费者在旅游预订平台订房时发现价格“忽高忽低”,猜测可能有“猫腻”;一些入驻平台的商家察觉自家房价被“莫名调整”,却又无可奈何……
记者调查发现,平台上诡异的价格波动背后,存在一只“算法之手”。在旅游预订高度依赖网络平台的当下,平台通过这只“算法之手”削弱了以中小商家为代表的经营主体的自主获客能力,并通过一款名为“调价助手”的工具拿走了定价权,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支配地位。
平台“忽高忽低”的价格藏“猫腻”
为了“少花钱”,不少消费者预订酒店时都会“刷”优惠房源,但平台页面上飘忽不定的价格成了他们的心病。
“我从暑假开始就关注国庆假期的酒店房价,结果一查就变,一查就变,感觉像被大数据‘杀熟’。”广州市民罗女士说,同一家酒店在不同平台的价格不一样,有时这家低,有时那家低,有时几个平台一起涨,就像“商量好似的”。
罗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旅游预订平台价格变动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直言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不符,有人抱怨花了钱却没得到相应体验,还有人怀疑有“神秘力量”在背后调价。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没捡到便宜”,商家也觉得“亏了钱”。
“我的客房价格被携程‘莫名’从每间100多元调到每间70多元,这是亏本生意。”酒店经营者毛女士反映,一次顾客结账时她发现房价被平台“悄悄修改”,在进入商家后台仔细查看后,她才意识到,名为“调价助手”的平台工具多次修改她的展示房价。
民宿经营者汤先生也表示,携程“调价助手”修改房价时“不会主动通知”,没及时发现“被调价”的情况下,确实会对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除携程外,部分商家反映飞猪等平台也存在类似问题。酒店经营者陈先生说,飞猪“调价助手”会抓取自家酒店在其他平台的报价,一旦发现飞猪挂牌价更高就“自动降价”,直至“低于其他平台”。
有商家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携程《“调价助手”服务开通确认书》,其中载明:“本酒店自愿申请并需要开通‘调价助手’服务;调价订单确认后3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认可平台方调价的全部结果。”确认书还提到:“酒店可自行在商家后台选择申请退出,申请后3个自然日内由平台方业务经理核实商家实际意愿后退出。”
商家同时反映,确认书并未明确“调价助手”在调整客房价格时“何时调、如何调、调多少”,以致自己未能及时掌握调价动态,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流量霸权”下“定价权”暗中易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但在“调价助手”介入下,各平台实际以“价格战”方式争夺流量,少数大型平台成为价格“决定者”。这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旅行体验,也伤害平台上中小商家的利益。
9月中旬,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进行行政约谈,认定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存在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的问题。监管部门向携程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完成合同条款修订、调价工具优化等整改任务,并建立健全长效合规机制。
事实上,在被郑州监管部门采取措施一个月前,携程等平台已被贵州省市场监管局“集中约谈”。针对携程、同程、飞猪等平台企业可能存在的“二选一”、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订单生效后毁约或加价、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问题,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进行了通报,并提示违法风险。
屡屡被约谈后,平台调价现象为何依然存在?佣金抽成或是关键。“我们上架后,平台的佣金抽成基本在10%到15%之间浮动。”汤先生提供的结算记录显示,其多笔经营收入需给付携程的佣金约为15%。2023年,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家民宿在当年国庆假期前被平台将房价从每间每晚600多元调整至2000多元。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各大平台会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窥探”竞品平台价格,当发现对方价格远高于本平台时,系统也会“自动上调”,以尽可能提升佣金收入。“调价不影响佣金比例,调得越高,平台赚得越多。”该人士说。
记者就“调价助手”等问题采访携程,答复称,平台房价系“商家自行调整”,平台“不会为了保持价格竞争力随意强制修改价格”。
“平台的手”越俎代庖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在“调价助手”问题上,平台似乎成了“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外的“第三只手”。分析人士指出,旅游预订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利用“调价助手”调价,无论商家盈亏与否,平台都“赚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市场混乱,使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今年暑假,游客李先生在贵州旅游预订酒店时就遭遇“平台捆绑商家”——明明人就在酒店大堂,却无法与酒店一对一谈价格。酒店负责人说:“平台怕我们给的价格更低,也怕‘逃’了他们的佣金,所以不让我们私下和客人交易。”
“当下,消费和经营都严重依赖网络平台,而平台将消费者、商家与自身紧密捆绑,也阉割了经营主体的获客能力;‘调价助手’又在事实上剥夺了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巩固了平台的市场支配地位。”业内人士指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反垄断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戴龙认为,“调价助手”本质上是一款不正当竞争工具,其以牺牲商家利益为代价换取平台在行业内的“流量霸权”。一些平台通过“不接受调价就限流”“多平台上线就下架”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应引起反垄断监管部门重视。
业内专家表示,旅游市场复苏,平台作为流量入口,不仅要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还应承担社会责任,对中小商家提出的合理诉求积极回应。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戴龙等专家表示,该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平台间“价格战”,但新规自今年10月15日起才实施,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做好执法前置准备,另一方面可依据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的部门规章,约束平台越矩行为。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建议,监管部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平台算法开展代码审计,此举不仅能了解平台是否存在违反市场规律的“算计”,还能及时掌握其获取敏感数据的规模,强化数字证据获取能力,进而提升执法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