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收跌,但机器人概念股却在午后逆势拉升,掀起涨停潮。浙江荣泰直线封板,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市场焦点。带动板块集体走强的,是一则关于特斯拉与机器人供应商的传闻。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对明年机器人产能给出“非常乐观”的指引,要求供应商明年一季度做好产能爬坡准备,并预计到明年三季度,单周产能有望达到1万台。
浙江荣泰被视为传闻中的供应商。公司相关人士回应称,确实与特斯拉存在合作交流,但具体数据属于保密范畴,一切以公告为准。
在资本市场热议的同时,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年底亮相的消息,也让“量产”成为行业最热的关键词。随着火花点燃,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供应链赛道率先升温。
人形机器人量产再提速
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明确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发布Optimus V3量产版。相比2023年以来内部使用的V2版本,V3版本将集成Grok语音助手,并通过大模型实现自然交互。这意味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正从研发测试跨向量产落地。
这一信号与国内市场的热度形成呼应。今年以来,多家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动作频频。优必选中标觅亿9051.15万元采购项目,刷新了全球单笔最大订单纪录,并宣布今年将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智元和宇树分别中标中移杭州项目,项目预算高达1.24亿元;宇树的IPO辅导备案也已完成,智元被传正谋划“借壳”上市。与此同时,众擎、数字华夏等企业也向记者表示,正在推进数百台规模的量产计划。
资本市场同样热情高涨。京东在一天之内投资三家具身智能企业,助推7月行业融资额再创新高。可以看到,竞争焦点已从“谁的技术更先进”转向“谁能更快交付”。
再看国际巨头,同样动态频频。今年4月,特斯拉曾展示Optimus新进展,步态更稳,动作更轻盈。马斯克直言,公司“掌握了人形机器人的所有王牌”,包括现实世界AI能力和电动车技术。根据预测,Optimus量产成本将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今年试生产规模或达到5000至10000台,2026年目标则提升至5万台。
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的量产将产生示范效应:一方面,加速供应链的全球化整合,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将在核心零部件上形成“双需求驱动”;另一方面,将迫使全球同行进入“交付竞赛”,从实验室炫技走向真实场景应用。随着特斯拉引领,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化大幕正在开启。
稀土永磁赛道率先点燃
量产的火花,首先点燃了上游关键材料。8月以来,稀土市场迎来一轮涨价潮,主要品种价格普遍上涨超10万元/吨,部分企业排产已排至10月中旬。行业人士分析,除了出口管控趋严外,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正在推动供需格局趋紧。
稀土永磁材料被誉为机器人关节的“心脏”。数据显示,单台人形机器人需消耗3.5公斤稀土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的1.75倍。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量产,磁材需求有望迎来几何级增长。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用磁材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在供应链层面,龙头企业已提前卡位。金力永磁作为特斯拉独家供应商,依靠“晶界渗透”技术实现稀土节约,去年净利润突破5亿元,机器人业务占比有望从12%提升至25%。大地熊凭借低重稀土磁体技术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其重点突破的低重稀土磁体技术,能降30%原材料成本,展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势。正海磁材则绑定优必选,依靠高磁性能配方保障机器人关节高频运动稳定性,数据显示,2024年机器人业务收入突破3亿元,同比大增180%。
业内普遍认为,稀土永磁的热度,折射出机器人量产对上游产业的“放大效应”。当下,新能源车仍是稀土最大的需求方,而随着机器人走向规模化生产,这一结构将被重塑。
量产临界点已至
从特斯拉的乐观指引,到国内企业的大单落地,再到稀土永磁材料的率先升温,产业链上下游的反应表明,人形机器人量产已进入倒计时。市场的真正考题是:谁能率先兑现交付承诺。
当“实验室明星”真正走出展台,成为产业链的爆发点,人形机器人或将开启继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个万亿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