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9月15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公司CEO马斯克于9月12日买入超250万股特斯拉股票,总价值约10亿美元。此前,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一份全新的薪酬方案,潜在价值接近1万亿美元。根据协议,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授予最多4.237亿股限制性股票,约占公司调整后总股本的12%,将分12批次发放。解锁万亿美元薪酬的运营目标之一是要求累计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业界普遍将2025年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和商业化加速年,马斯克的这一KPI(关键绩效指标)或再度催化量产节奏。
9月7日,特斯拉正式开通“TeslaAI”官方微博账号,并发布首条博文。该账号在简介中称,主要用于介绍“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智能辅助驾驶、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Coetex计算集群”等AI产品。TeslaAI首条微博发布了两张人形机器人的照片,并配文:“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该机器人身上印有特斯拉Logo,整体采用浅金色/黑色配色,被认为是先前曝光的“Optimus 3人形机器人”。此前,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约80%的长期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
在政策牵引、资金支持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获订单或规划全年目标产量超过千台,半年实现产品交付量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部分企业产品远销海外。多条人形机器人整机量产组装线已经建成启用。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王贺升曾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看,具身智能一定是率先落地工业场景,因为其需求、场景相对明确。例如,在物流产业里,搬运环节已普遍由无人物流车取代人工,但在分拣与抓取环节,目前仍以人工或传统自动化设备为主,效率和空间利用率都偏低。经过环境改造,机器人正逐步接手这类工作。长期看,日常生活的市场更大,但短期内,机器人在性能和成本上还无法满足需求。日常环境更复杂、变化更多,机器人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人力成本与之相比还有很大优势。未来,只有机器人以可接受的价格并能“像人一样包揽家务”,消费市场才会爆发。
从国内来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编制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认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4年至2030年),通过政策牵引,深入挖掘危险作业、极端环境等高价值场景,遴选一批可落地可推广的典型需求。政府搭桥,推动特种应用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定向开发一批产品并落地应用。
第二阶段(2030年至2035年),加快探索工业制造、物流等制造业相关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从“替代相对简单且重复性的劳动”开始,成熟一代应用一代,在迭代中加速技术成熟、降低单体成本、提升整体性能,逐步提高对制造业场景的渗透率。
第三阶段(2035年后),加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具身智能,并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医院、学校、商场餐厅等服务业场景,最终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