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汽车4S店这种重资产投入的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经销商渠道体系也在经历变革动荡。在2025中国汽车经销商大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文思婧表示,2024年,经销商百强集团新建网络数量为741家,关闭网络数量达到529家。
当下,重资产、高成本的4S店模式,在销量下行与新能源冲击的双重夹击下,正成为压在经销商肩头的沉重包袱。同时,轻量化下沉已成车企生死突围的关键战略。传统“大而全”的4S店,正在让位于精准卡位、快速响应的“小而精”终端,渠道的底层生态也正加速从单一模式裂变为“直营+代理”双轨并行。
传统经销商渠道体系面临洗牌
2025年6月6日,成都运通宝马店悄然闭店,这家隶属于全国头部经销商集团的门店,在这个象征顺遂的日子里人去楼空;6月20日,又传出青岛某宝马店疑似闭店的消息。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宝马闭店现象已在北京、东莞、杭州、重庆、西安等多地蔓延,甚至包括国内最早的宝马经销商也未能幸免。
此外,今年以来,国内多家保时捷线下门店突然关闭,其中关店涉及的地区有鄂尔多斯、义乌、唐山、郑州等地。事实上,“部分经销商关店歇业”对保时捷而言是在计划之中的事情,这也是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
早在2024年底,潘励驰就公开对外表示:“目前保时捷中国给德国总部提交的目标是,到2026年12月31日之前,经销商规模降低至100家左右。”这一数据相当于保时捷现有渠道需要“优化”三分之一。
关停只是序章,轻量化下沉已成车企生死突围的关键战略。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车企正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向下沉市场掘金。
今年6月份,一汽-大众一次性签约75家新经销商,覆盖68个市县,联手蓝池、长久等头部经销商集团突击三、四线市场,目标是年底突破千家网点。公司旨在改变传统建店逻辑,通过“厂店分离、车间共享”的模式将建店周期压缩至36天。同时,伴随着将门店形态裂变为卫星店、社区触点等“毛细血管”,真正渗透至县城、乡镇的街头巷尾。
与此同时,林肯汽车也在上演“极致瘦身术”。据林肯中国总裁贾鸣镝透露,下一步将把单店面积压缩80%至800平方米,团队精简至10人,硬生生把投资门槛从千万级拉低至150万元。配合“星火燎原”计划以及“前6个月零库存”的政策组合拳,以期实现经销商资金周转效率倍增。
从深层次看,轻量化绝非简单地降低成本,而是汽车渠道基因的重构。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传统“大而全”的4S店,正在让位于精准卡位、快速响应的“小而精”终端。更为关键的行业变局在于,渠道的底层生态正加速从单一模式裂变为“直营+代理”双轨并行。
以造车新势力为例,小鹏汽车启动“木星计划”通过淘汰130余家低效直营店、新增160余家经销商,将渠道快速下沉至低线城市;小米汽车采用全直营模式,14个月内门店从首批33家扩张至298家,覆盖82个城市。传统车企同样未缺席,长城汽车推出直营体系“长城智选”补位空白市场;比亚迪则依托近4000家经销商的庞大基数,将服务末梢扎进县城腹地。
技术赋能车企下沉突围
在这场冲击下沉市场的变革中,技术正成为推手。理想汽车通过热力图和数据模型,在县级市场精准布局融合零售、交付、售后的多功能网点;小鹏汽车将商圈客流与竞品分布可视化,智能锁定高转化区域。数字工具悄然重构了渠道战略的决策链条。店铺选址不再依赖经验直觉,而是数据驱动的精密计算。
车企为何集体押注下沉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村汽车保有量将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千人保有量有望提升至160辆。“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县域居民收入增长,构成广阔的增量腹地。
需要指出的是,这片看似丰饶的蓝海实则暗礁密布。与一、二线城市迥异的消费特征构成第一道关卡。“增换购占主流、购车决策重实用轻品牌、价格敏感度极高。这些特点使得10万元至15万元级的高性价比车型成为下沉市场的绝对主角。”张秀阳告诉记者,低售价车型看似量大好卖,但难度在于获取规模前高昂的前期成本——有效渗透下沉市场需构建超300个网点且各具辐射能力的庞大网络,但当全行业利润率已跌破4%,巨量投入与回报周期成为悬在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规模经济的铁律在下沉市场凸显威力。新能源车企月销3万辆被普遍视为盈亏平衡的“生死线”,更有分析师断言年销200万辆才能确保长期生存,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县域市场的天然劣势在于服务半径:分散的客户分布与高企的物流成本,对售后网络的密度与响应速度构成严苛考验。
张秀阳认为,各家汽车品牌打法各异,关店优化与轻装扩张看似矛盾的两端,实则指向同一个靶心。传统4S模式在成本与灵活性上的结构性缺陷,迫使行业必须重塑渠道基因。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面临产品结构之变、用户需求之变和渠道发展之变,汽车品牌厂家以及流通行业的淘汰赛都已进入关键期。”基于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向经销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抢抓机遇,让增量政策“组合拳”为汽车市场注入更多动能;二是顺势而变,围绕新能源、二手车和数字化转型,全面融入汽车产业链价值重构的进程之中;三是筑牢基础,构建适应汽车市场新发展格局的和谐厂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