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展预演发生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碰撞事故给低空安全亮起“警示灯”。9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小鹏汇天获悉,其量产产品会配备智能碰撞预警系统,由于这次航展飞行的两架航空器会执行一些特技飞行路线和动作,这套系统并未开启。今年7月,小鹏汇天官宣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5月,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正式获得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业内人士表示,低空行业一直以安全为先。由于eVTOL型号多样、操作环境复杂,其设计安全性、实践安全性仍需要长期验证。此次事件警示整个低空行业,要进一步提升飞行器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确保低空经济安全、稳健发展。
特技飞行中智能碰撞预警系统并未开启
9月16日,网传消息称,在长春航展现场,两架小鹏汇天eVTOL相撞后坠机。
北京商报记者从小鹏汇天获悉,当日下午,在长春航展预演结束后,广东汇天通航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
由于当时正在进行双机编队特技表演飞行的彩排,小鹏汇天的两台飞行器里各有一个飞行员。小鹏汇天方面回应称,现场人员安全。
那么,飞行器为何会发生接触?飞行器是否存在防撞系统?
对此,小鹏汇天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其量产产品会配备智能碰撞预警系统。由于这次航展飞行的两架航空器会执行一些特技飞行路线和动作,这套系统并未开启。
据了解,9月19日—23日,第四届长春航空展将在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正式举办。9月16日,长春航空展预演在吉林长春举行。
小鹏汇天官网显示,小鹏汇天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是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2013年,汇天起航于东莞;2016年,其飞行汽车原型机开启测试飞行;2018年,飞行汽车原型机载人首飞成功。
2024年3月,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代号:X3—F)型号合格证(TC)申请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2025年5月9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标志着飞行汽车产品量产体系开始接受局方审查。
量产进程与市场信心受关注
对于此次事故的具体原因,小鹏汇天表示,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2025年7月15日,小鹏汇天宣布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量产进程正全面提速。小鹏汇天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计划在今年四季度竣工,“陆地航母”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已收获4000台超前预订订单。对于此次事故是否会对小鹏汇天后续订单造成影响,尚未可知。
在北京商报记者询问“事故是否会影响后续订单及2026年的交付工作”时,小鹏汇天回复称,还是需要先进行事件原因调查,之后再决定相关事宜。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助理孙卫国表示,此次事故使eVTOL的飞行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飞行人员在双机低空飞行过程中,可能对双机间应有的安全间隔距离把握不到位,飞行组织指挥或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eVTOL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动态感知,无论是何种驾驶环境,都要有及时做出防撞警示和避让的能力。
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提到,航展期间,保障能力最强、运行资源最集中,但依然出现事故,这表明,eVTOL的技术和产品还有待完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安全运行的压力只会更大。事实上,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始终强调安全、注重监管。目前,低空经济的发展存在冷热不均现象,即投资端的火热和安全监管端的冷静、制造业的火热和应用场景的冷清。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事故在短期内会引发公众担忧,对适航审定进程可能造成一定影响;长期来看,对行业起到警示作用。由于市面上的eVTOL型号多样,其性能、操作要求各异,且低空飞行易受天气、地形以及建筑物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尽管多款eVTOL都处于适航审定过程中,但针对其机身结构、电池等安全性能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明确,其实际载人飞行的实践经验也需要长期累积。
安全仍是低空经济发展首要前提
从2024年到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基调从“概念先行”“一拥而上”转向“安全平稳发展”。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提到,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结合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包括低空旅游在内的低空经济场景业态。但也要看到,低空飞行的安全风险隐患仍然不容忽视,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按照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在此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产业能否安全、健康、有序地发展,将直接决定低空经济未来在国民经济中突出和长远的战略地位。
林智杰提到,低空经济中,飞行汽车虽然最吸引眼球,但这只是低空经济的一小部分,其安全要求最高,落地应用也最难。因此,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应当采取两类场景、两种政策——对于物流、消防、应急等无人场景,要优化安全监管,划定特定区域,允许免审批常态化运行,以此积累应用数据和案例;对于载人的飞行器,则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强化安全监管,确保生命安全。
孙卫国表示,相关企业首先要严格飞行规范和飞行标准,划定低空飞行安全的“红线和底线”,不断增强飞行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航空器的动态感知能力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增加充足的防撞警示装置和避让功能,提高航空器的防撞能力。企业要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让eVTOL航空器实现“慧眼和慧算”,不断改进和提高eVTOL的安全飞行水平,使eVTOL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成为百姓放心、安全高效的“空中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