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长春航展上两架小鹏汇天飞行器的碰撞事故,以现场浓烟与机身起火的画面,再次撕开了部分企业营销中“重噱头、轻安全”的漏洞。
事故确认由飞行间距不足引发,相关人士指出,如果情况属实,此举已构成较为严重的航空事故——这与中国民航局“前后左右20千米飞行间隔”“配备空中防撞系统”的严格规定形成鲜明反差。
回溯小鹏汇天此前宣传,“五分钟上手”“三小时成行家”,同时提到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用户可一键完成起飞、降落及航线规划,并强调“拥有多维智能感知和避障功能确保飞行安全”。其操作便捷性被反复强调,“一键自动驾驶保安全”的话术掷地有声,可关乎生命的安全规范与操作准则,却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这种营销导向的失衡屡禁不止,更是屡见不鲜。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热潮涌动,部分企业将“高阶智驾”“解放双手”等概念打造成流量密码,以“小车撞卡车”的博眼球测试制造热搜,却对技术边界与安全风险避而不谈。
今年3月,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3人不幸遇难,家属对车门打不开、车辆自燃、智能驾驶切换时间过短等关键问题的质疑,至今未得到充分回应。而此前,小米等车企常用“全场景覆盖”“低接管率”等话术,模糊L2级辅助驾驶与高阶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让消费者陷入“车辆可完全替代人类操控”的认知误区,将生命安全置于未知风险中。事故后的避重就轻,与营销时的高调张扬,形成了刺眼的价值错位。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危险倾向:在流量至上的营销逻辑下,部分企业将“销量”“热度”奉为圭臬,把“生命安全”“消费者权益”视作可牺牲的成本。营销本应是传递产品真实价值、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桥梁,如今却沦为掩盖风险、夸大其词的工具——华丽话术制造消费幻象,虚假概念透支市场信任,事故发生后又以敷衍回应逃避责任。这种“不把人命当回事”的营销心态,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更动摇了行业发展的根基。
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消费者信任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新时代的营销,绝不能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流量。尤其是飞行器、新能源汽车等关乎生命的产品。如小鹏飞行器这样要带人上天,一不留神就百分百引起生命事故的交通工具,在哪怕有一点不稳定概率的时候,企业怎么敢让其出厂?又怎么敢承诺要年内量产一万台?
诚然,创新是出行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创新的方向,理应锚定大众的真实需求,恪守安全与实用的底线。企业当少些营销噱头的喧嚣,多些对用户需求的倾听;少些概念包装的浮躁,多些对产品本质的打磨。唯有让创新回归“为人服务”的初心,才能赢得长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