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金满楼
2021年7月25日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泉州的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悉,这一项目也是本届大会上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申遗成功后,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也由此达到56处。
宋元泉州港:
“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汉朝时期,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西域到中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可谓闻名遐迩。不过到了唐宋以后,由于游牧民族不断肆虐南下,北方商路几近完全断绝,“海上丝绸之路”也就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唐代,以广州为起点,途经越南、马来半岛、印度等国的“通海夷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也由此成为万商云集的繁华都市。唐末以后,由于战乱的影响,泉州逐渐取代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并进而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大港。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泉州港就此步入黄金发展期。元代后,大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泉州港保持贸易关系,泉州成为当时中外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宋元时期,以泉州为出发点的国际航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东向航线,由泉州港向东航行至台澎地区,由此中转后前往琉球、日本、吕宋等国;第二条是北向航线,由泉州港出发向北沿近海航线至明州(宁波)一带中转后,继续向东北航行至日本、朝鲜;第三条是南向航线,由泉州港出发向南航行至越南及吕宋、苏门答腊、爪哇等南洋各港,再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斯里兰卡,进而在各国商人的接力下到达中东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远、最繁复的航线。
从出口情况看,宋元时期经泉州港出口的货物以陶瓷、丝绸、铁器等商品为主,进口的货物则有宝物(如象牙、犀角等)、香货(如沉香、檀香等)、木材、皮货、杂物等八大类。当时泉州之所以能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当地的陶瓷、铁制品、丝织品等商品的强大生产能力,目前泉州遗存的德化窑遗址和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都是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和出口的有力印证。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代诗人李邴在领略了当年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景象后,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也正是靠着这些出口贸易,泉州才得以中外汇集、富甲一方。据记载,在南宋末年,泉州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宋高宗赵构也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由此可见,泉州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申遗代表地:
“光明之城”的22处古迹遗址
泉州古称“刺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个地区风光秀丽,居民崇信佛教,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由。”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全盛时期的泉州堪称“光明之城”,见证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一个高峰。然而,历史却和泉州开了一个玩笑,在元朝末年后,因为连续的战乱和明清时期“禁海令”的步步升级,被排斥在通商口岸之外的泉州港也就日渐衰落,逐渐褪去了昔日的荣耀。
尽管如此,作为宋元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泉州仍旧保存了诸多的文化遗址。此次入列《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开元寺、清净寺、南外宗正司遗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伊斯兰教圣墓、真武庙、天后宫、泉州文庙及学宫、老君岩造像、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顺济桥遗址、安平桥、洛阳桥、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和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在这22处古迹遗址中,又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管理机构和设施遗址,如市舶司遗址和九日山祈风石刻,后者是一组摩崖石刻,记载了宋代官员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二是各类宗教建筑,如开元寺是当时泉州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清净寺和伊斯兰教圣墓是宋元时期伊斯兰教遗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更是世界仅存的摩尼光佛石像,另外还有天后宫和真武庙分别为祭祀海神妈祖、真武大帝的庙宇;三是宋元时期的城市交通与建筑遗址,如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桥梁、码头和航标塔;三是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如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这些体现了当时泉州的出口商品制造能力;四是文化纪念地史迹,如纪念老子的老君岩造像和泉州府文庙及学宫。这一系列古迹遗址,也充分体现了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二度申遗:
“东方第一大港”的包容与开放
左边关帝庙,右边开元寺;三步一庙宇,五步一佛堂。徜徉于泉州古城时,很容易发现中外各种教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其中既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有本土的道教、妈祖等。据统计,历史上共有三十多种教派在这里留下过痕迹,泉州由此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之城,也非浪得虚名。
相比于近代西方“大航海时代”所带来的殖民体系与殖民文化,宋元时期的泉州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显得十分独特而珍贵了。在这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充分展示了它的包容、仁义和含蓄。对于不远万里、来自世界各国的各个族群,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习惯和宗教,泉州都向他们展开双臂,以亲切友善的心态予以接纳。在这种宽容的文化氛围下,中外人文景观比肩而立,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而这也是泉州古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航海记忆的重要缘由了。
从2001年开始,泉州就开启了“申遗”之路。在之后的20年间,“申遗”工作经历了诸多变数和波折,但有着充分的韧劲和耐性的泉州人对此从未放弃。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与耐心等待后,泉州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了最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为何能够申遗成功?除了功能相互关联、空间上连为一体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泉州还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尤其以宋元时期为代表的多元共生、兼容并蓄的风俗文化,更是中外文明友好交流、相互借鉴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宋元时期的泉州不但是古代中国开放、互信和融合的历史实证,同时也为当下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