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乱象的风,刮到了极氪的头上。
《中国证券报》日前直接点名极氪利用“零公里二手车”炮制虚假繁荣。报道称,极氪通过直营门店体系,将大量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辆当作新车,以“限时优惠”等话术兜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引发大量投诉。争议背后,是极氪相关城市出现环比激增,新车交付量异常。中证报指出,极氪不仅涉嫌欺诈消费者,更将“零公里二手车”这一隐秘手段推至前台,充当起虚增销量的违规工具。
对此,极氪回应称该报道内容不实,报道中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这种新能源展车折扣销售模式,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与“二手车”交易存在本质区别。不过对于相关地区交付量与投诉量同步激增的现象,极氪并未做出解释。
投诉激增
尽管从部分消费者角度,“零公里二手车”以更低售价带来了直观的购车福利,但从整个产业链发展以及消费者权益来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隐患却是多方面的。而从《中国证券报》报道中也可以看出,当消费者被误导之后,权益保障的风险也在提高。
更为麻烦的是,如何判别“零公里二手车”存在现实困境。毕竟,一旦划上“展车”标签,基本可以表明已经无从查起。按照极氪的说法,由于展车通常存在3-5个月的库龄,因此会根据商品车的展示历史或库龄时间进行折扣明示销售。但其上险销售的展车,并未正式登记注册上牌,仍属于全新商品车。
“涉嫌销量‘美颜术’的绝非极氪一家”,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只有极氪被推至台前,或与其高端定位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高有不小关系,当期待和现实产生差距时,更易反应激烈。事实上,“零公里二手车”这一行为在众多新能源车企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无论是传统厂商,还是新势力,都难以避免。正如长城汽车(601633)董事长魏建军所说,这已经形成了行业乱象,一种“潜规则”。
公开报道显示,极氪被指通过直营门店体系将大量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辆当作新车,兜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其中极氪在2024年12月于深圳、厦门销量分别陡增至4321辆、2767辆,分别环比增长377.5%、647.8%。这两座城市公司户销量占比分别超过86%、90%,与近期车主反映买到极氪“零公里二手车”投诉集中地厦门出现重合。
对此,极氪方面解释称,报道中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为确保展示期间的安全,展车虽已投保交强险,但从未开具零售发票,也未在任何车管所进行新车注册登记或上牌,其法律属性始终属于未注册的全新商品车。购买的消费者,同样享有新车首任车主的全部用车权益。
但从多起消费者“销售欺诈消费者,谎报虚报定价,存在欺瞒行为”投诉事件来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由于优惠差异较大且车主权益不等,不少车主几乎是“订车即开始维权”,其乱象也揭露出极氪的后方隐患开始显现。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操作或是为了粉饰财报数据,通过向第三方公司集中批售新车的方式来完成业绩。车企渠道采取直营方式,少了经销商这个蓄水池,要作冲量的动作,只能依靠第三方公司。
除了“零公里二手车”风波,近期多位极氪007GT车主也维权无门。有车主称,刚提一个月的极氪007GT就遭遇智能驾驶NZP系统失灵,激光雷达莫名故障只能换件维修。更糟糕的是,售后连检测报告都不给,因此车主们质疑这是车型通病。
还有一位极氪 007GT车主投诉自己遭遇车窗自动升降异常,在大雨中车辆驾驶位和中控屏幕被打湿。但官方售后未给出相关检测数据以及异常原因,仅称“车钥匙与手机App操作有冲突”,因此车主也质疑极氪在该技术方面存在漏洞。
诞生至今,围绕极氪产生的争议,几乎没有断过,车主维权也屡次发生。
2024年8月,数十位车主直接围堵极氪位于杭州的总部,只因极氪001短时间内频繁改款上市,让老车主们直呼极氪“一年磨三剑”。在业内人士看来,频繁的争议事件或许也是此次极氪被推至风口浪尖的原因之一,冲击销量的同时,极氪在用户情绪方面的维护确实有所缺失。
灰色生意
无论极氪销售“零公里二手车”事件是否真实,中证报所称的相关上险、贷款等问题正在惊醒整个行业。例如在官方渠道购车并办理贷款,但签约主体却是第三方企业;付款交易汇款账户并非极氪官方、直营店隐瞒车辆已上险事实等,层出不穷的“套路”正在揭露“零公里二手车”的更多真实乱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登记日期少于等于3个月、里程数少于等于50公里”的车辆占比已达12.7%,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
当越来越多的车企把新车以“二手车”名义批发给渠道商,再通过平台流入市场时,它所完成的不是一次真正的交易,而是一次对销量数据的修饰。而这种“美颜术”带来的,则是对虚假繁荣的过度追捧,手段也开始变得激进。
虚假销量的繁荣数据,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还可能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出现误判,造成行业资源配置的扭曲,哪吒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路透社报道,哪吒汽车自2023年到2024年3月,用“零公里二手车”提前“卖”了6万多辆车,占总销量的一半之多。
如果最初“零公里二手车”的出现,是厂家和经销商在市场压力下的自发行为,那么在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灰色生意”也在不断进化,甚至形成规模化,乱象也在不断滋生。不止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消费者也可能面临部分品牌过户后会丧失终身质保等首任车主权益、再次转售时残值更低、车企因亏损无法提供稳定售后服务等隐患。
“数据游戏”营造的虚假繁荣,绝非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这也是相关部门多次强调杜绝“零公里二手车”的原因所在。目前,相关部门正拟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从源头进行规范管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则计划推动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奇瑞、比亚迪(002594)等企业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
2025年以来,国内汽车行业大事件频发,从“零公里二手车”到“智驾宣传急刹”,再到隐形车门、电池加强规范,多家车企承诺将供应链支付账期缩短至60天内,都在表明相关部门正在试图引导汽车行业发展回归正轨。参照曾经房地产行业的整顿经验,这场汽车行业改革将通过制度重构、技术突破和生态重塑,推动行业从“流量厮杀”转向“技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