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约谈余波未平,中通快递(02057)单票收入数据再引行业争议。
11月20日,中通快递三季报公布,快递单票收入仅1.20元,较二季度微增0.02元;远低于韵达股份(002120)2.11元、圆通速递(600233)2.23元、申通快递(002468)2.05元的同期水平,“三通一达”中持续垫底。
这一数据与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近日的公开表态形成鲜明反差。
11月18日2025(第六届)快递业大会上,赖梅松强调:“行业结束低价竞争是必然,这既是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企业总部和网点的需要,更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还承诺中通快递将“带头抵制‘内卷式’价格竞争,维护良性市场秩序”。
加盟制枷锁
中通快递持续的低价策略与其依赖的加盟制深度绑定。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通快递直接网络合作伙伴达6000个,掌控着全国3.1万个揽件派件网点及11万个末端驿站。在“总部管中转、加盟商管末端”模式下,终端定价权高度分散。
业内分析认为,中通快递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加盟制支撑,但末端利润已被压至极限。
有网点负责人透露,单个包裹配送端利润仅约0.7元,扣除0.3-0.4元的快递柜使用费及车辆、通讯成本后,实际利润仅0.4元。为维持生存,加盟商不得不通过低价揽件抢占市场,陷入“总部喊涨价、网点难执行”怪圈。
从快递行业现状来看,末端网点利润微薄是普遍问题。快递柜使用费、车辆损耗、通讯费、人工成本等都是网点的硬性支出,挤压了利润空间。为维持业务运转,部分加盟商不得不靠低价揽件维持单量规模,这就导致总部出于行业“反内卷”等需求推动涨价时,网点因担心流失客户而难以落实。
反观同业,申通通过收购丹鸟物流构建“经济型+品质快递”双矩阵,9月单票收入已达2.12 元、同比增幅4.95%,成为“三通一达”中提价最显著的企业。圆通单票收入虽同比微降3.38%,但2.23元的单价仍较中通高出近86%。
三季报显示,中通业务量增长18.1%,市场份额达22.4%;该季度业务总量为75.23亿件,紧追圆通的77.21亿件。
约谈难落地
另一方面,中通快递的低价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持续显现。
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就“经营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快递员权益保障不足” 等问题约谈中通,这已是其年内第二次被监管部门点名——3月云南省邮政管理局曾就农村末端服务问题对其集体约谈。
然而,约谈要求尚未转化为服务改善。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0日,中通快递累计投诉量已超10万条,近30天新增千余条投诉,“虚假签收”“丢件延误”始终是消费者反馈的高频词。
消费者反映的具体问题集中在末端服务乱象:“驿站未收件却显示代收”“快递员未提前联系便将包裹放门口致丢失”等情况频发。有网友分享亲身经历,其网购的鞋子包裹在运输途中被异常标记为“已签收”,但时隔近半年仍未收到实物,后续维权过程也未获得满意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合规问题并非仅限于普通快递业务。此前,中通快递旗下中通冷链因提供“虚假物流轨迹”,违反抖音电商物流服务规则被清退,暴露出其在不同业务线的服务管控与合规管理均存在短板。
当前快递业“反内卷”已见实质成效。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7月来行业价格连续4个月回升,申通、韵达等企业单票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申通Q3归母净利润增幅达40%。在此背景下,中通的低价策略显得格格不入。
加盟制是中通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模式,6000家加盟商构建的庞大网络支撑了其行业领先的业务量。但加盟制带来的规模优势正在转化为转型包袱。
中通快递曾提出“三条增长曲线”战略(核心快递业务、快运业务、冷链及国际业务等新业务),但战略落地需依赖加盟网络的协同配合。
赖梅松所谓的“带头抵制‘内卷式’价格竞争”,至少从当下的单票收入来看,只是在嘴上。